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浩室(英語:Tropical house,又名Trop house[1]),是深度浩室的一個子流派[2][3] ,也結合了舞廳和巴利阿里節拍等的元素。[4] 這一流派的音樂人常常會參與到明日世界等在夏季舉辦的音樂節中。[5]托馬斯·傑克(英語:Thomas Jack)、凱戈(英語:Kygo)、馬托馬(英語:Matoma)、失落頻率(英語:Lost Frequencies)、SeeB等音樂人為熱帶浩室的推廣做出了貢獻。[6]
「熱帶浩室」一詞源於澳大利亞音樂製作人托馬斯·傑克的一句玩笑,但隨後這一說法逐漸在聽眾中流行起來。[2]「Trouse」不應與此詞混淆,那是一種使用電子合成器、結合Trance的感覺和漸進浩室的節拍的音樂流派。[7]
從20世紀80年代的Hi-NRG音樂中汲取靈感,鮑勃·桑克拉爾(英語:Bob Sinclar)和伊夫·拉羅克(法語:Yves Larock)在21世紀00年代中後期創作了一些具有熱帶浩室特徵的全球性熱門單曲,與當時電子音樂的其他子類別在風格上形成鮮明的對比。2012年,獨角獸小子(英語:Unicorn Kid)創造了使用更快節奏的tropical rave——這便是後來被叫做熱帶浩室的流派。然而,直到2013年,隨着Klangkarussell的「Sun Don't Shine」的發佈,以及凱戈、羅賓·舒爾茨等製作人的走紅,熱帶浩室才成為舞曲的一股潮流。在2014年到2015年間,失落頻率、菲利克斯·耶恩(德語:Felix Jähn)、亞歷克斯·阿代爾(英語:Alex Adair)、山姆·費爾特(英語:Sam Feldt)、Bakermat、Klingande和Faul & Wad Ad也憑藉他們的熱帶浩室熱門單曲加入這一行列。[1][8]
熱帶浩室是深度浩室的子流派,而深度浩室又是浩室音樂的子流派。因此,它擁有浩室音樂的特徵,包括合成器樂器和4/4拍的底鼓節奏。[1]區別於深度浩室陰暗的聽感,熱帶浩室往往聽上去令人振奮而放鬆。[9]熱帶浩室的節奏比深度浩室慢一點(110-115bpm)。與電子浩室等不同,熱帶浩室通常不使用pumping這種壓縮效果。它常常採用熱帶樂器,如鋼鼓、馬林巴、結他、薩克斯甚至長笛,有時也會用舞廳和雷鬼音樂中常用的Dembow節奏。[1][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