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滿洲國的國家武裝部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滿洲國軍為滿洲國的武裝力量。成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成立時將「維持國內治安」、「國境周邊與河川警備」設為主要任務,主要是關東軍的後方支援部隊,多於戰鬥部隊。但在關東軍素質弱化後,日本面臨與蘇聯作戰時,滿洲國開始進行武裝總兵力達20萬人。日本投降後,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後正式解散。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制度上各軍(起初擁有6軍,之後擴充至11軍)之長為司令,警備司令官(陸軍)、艦隊司令官(海軍)皆直接受滿洲國執政(皇帝即位後即滿洲國皇帝)溥儀指揮(溥儀和日本天皇一樣,擔任軍隊統帥之大元帥)。不過這只是制度上的規定,實際上滿洲國的軍事權力受日本帝國關東軍支配,無論部隊變動、演習、裝備變更、人事升格等皆需經過關東軍之批准。
滿洲國士官以上階級分為「將」「校」「尉」,並各分為三級的三等九級。
總司令 | 上將(將軍)[2] | 上將 | 中將 | 少將 | 上校 | 中校 | 少校 | 上尉 | 中尉 | 少尉 | 準尉 | 上士 | 中士 | 下士 | 下士勤務 | 上等兵 | 一等兵 | 二等兵 | |
陸軍 | |||||||||||||||||||
海軍 |
滿洲國軍於軍官學校畢業後,以少尉任官。少尉滿2年後晉升為中尉、中尉滿2年晉升為上尉、上尉滿3年晉升為少校、少校滿3年晉升為中校、中校滿3年晉升為上校、上校任官4年後晉升為少將、少將滿3年晉升為中將、中將滿4年後晉升為上將。上將則為軍隊的最高位置,採終身職。
共授予上將13人:馬占山(1932年3月)、張景惠(1932年3月)、張海鵬(1932年3月)、于芷山(1934年7月)、吉興(1934年7月)、於琛澂(1934年7月)、王靜修(1934年7月)、王殿忠(1936年10月)、巴特瑪拉布坦(1936年10月)、郭恩霖(1938年4月)、王之佑(1942年9月)、張文鑄(1942年9月)、邢士廉(1942年9月)。
1932年3月9曰,溥儀就任「執政」的同一天,頒佈了《政府組織法》,該法(第12條)規定:執政統率陸海空軍,溥儀為最高軍事統帥。根據1932年4月15日發佈「第1號軍令」,公佈了《陸海軍條令》:
第一條,陸海軍負責國內治安以及邊境、江海之警備任務。
第二條,執政統率陸海軍。
第三條,執政決定警備司令官分擔區域,令其所需之軍隊,負責維護該區域之治安任務。
第四條,執政決定艦隊司令官分擔區域,令其指揮所需之艦隊,負責該水域之警備任務。
同時又發佈了「第2號軍令」,公佈了陸海軍分擔區域,設立了偽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警備軍。國務院內設立了總管軍事的軍政部,掌管軍政和軍令,負責有關國防及用兵事宜。同日根據「執政權令」,馬占山任偽軍政部總長,19327七月在長春完全編成軍政部。1932年9月,張景惠兼任軍政部總長。
創設滿洲國軍,起初是將軍閥部隊與關東軍顧問編制而成。主要任務為「維持國內治安與國境周邊、河川警備。」(陸海軍條例第1條)。關東軍派出多田駿等現役將校為軍事顧問,指導滿軍,規劃軍事。1932年5月,以多田駿為首的顧問部,制訂了分三期整頓偽軍的方案:
而根據1932年9月15日締結的《日滿議定書》,滿洲國之國防由滿洲國與日本共同負責,以此承認關東軍之駐屯。此處的關東軍也就被宣稱為「作為滿洲國軍的關東軍支援部隊」。滿洲國的防衛工作實質上由日本軍隊擔任,使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
1933年春關東軍進攻熱河前後,總兵力達15萬人左右,這是軍兵力的最高峰。
以上部隊的數量為1932年9月時,根據當時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多田駿少將呈給陸軍省《滿洲國軍事顧問並軍事教官一覧表外の件》。
滿洲國軍於創設時開始便僱用日本人做為顧問教官,此外部隊長等也有由日本軍轉籍的日系軍官(詳細請參照滿洲國軍軍事顧問列表)。
1934年實行「帝制」後,軍政總長改稱軍政部大臣。
配備四艘砲艦。詳細請參考滿洲國軍艦隊。
將起初由軍閥部隊編成的軍隊重新訓練。1934年7月1日成立軍管區。1935年4月根據滿洲國行政區劃進行陸軍再編成。
後期,還設有:
1935年6月,軍政部增設軍事調查部,部長王之佑,主任顧問田島中佐,開設在長春市明倫街(今文化街)
1937年設立飛行航空軍隊。詳細請參考滿洲國飛行隊。
中日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後,日本將部隊投入山海關以南的戰場。原先「關東軍為中心的國防」的構想遭到挑戰,滿洲國軍將中心方針轉換為「自力更生的國防」。1937年7月1日,依據滿洲國務院機構改革令,軍政部改為「治安部」,原隸屬於民政部的警務司及其下屬的警察系統併入治安部。「治安部」內設:大臣官房、參謀司、軍政司、警務司,並對參謀司和軍政司的業務進行了重新調整。實行一元化領導,對內「維持治安」,對外配合關東軍作戰。1940年6月,溥儀從日本迎來「天照大神」,大肆推行「惟神之道」,強制東北人民供奉「天照大神」,治安部內新增加了「神道教育」的職能,參謀司改組成了精軍科和報道部。
1940年4月,滿洲國頒佈實施《國兵法》,施行徵兵制,治安部成立兵事課,各軍管區兼徵兵管區,下設若干的徵兵區。每年春天招集20萬名20歲至23歲的男性服3年兵役,參與軍事訓練、補充工兵、構築堡壘、以及輔助地方警察等工作,不適應軍職者則須進行3年的土木工程等勞役。
1943年4月1日,日本的戰局開始走下坡路。為了穩定其作為戰爭基地的東北局勢,減輕關東軍抗衡遠東蘇軍的壓力,改軍警一體的「治安部」為「軍事部」,將「治安部」的警務司升格為警務總局,並直轄於滿國務院總務廳領導,建立起政警合一的體制。軍事部大臣由邢士廉充任。
1944年末,日軍形勢已非常不妙,軍隊不足。為此,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下村定和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簽訂了《滿華國境地帶治安肅正協定》,企圖藉助滿洲國軍的武力,維持冀東地區的局勢,防止冀熱遼八路軍李運昌部的進一步擴展。1944年冬滿洲國軍事部遵照日本關東軍的命令,抽調精銳部隊,編成代號為「鐵石」的師級部隊,全部兵力約1.6萬餘人,1944年12月7日(珍珠港紀念日)鐵石部隊正式成立。12月21日,鐵石部隊在錦州原靖安軍營區,接受滿洲國第一軍管區司令官王之佑和關東軍參謀長笠原幸雄檢閱。溥儀派中校侍從武官田宏圖為特使,代宣讀「聖諭」,要求部隊能夠「日滿同心」、「發揚國軍精神」。關東軍參謀長笠原幸雄則希望「日滿兩軍本着同心容德,共存共榮的精神,為大東亞共榮圈建設而努力」。檢閱結束後,軍方舉辦盛大歡送出征宴會,鐵石部隊中校以上軍官全部參加。1944年12月23日,部隊陸續向冀東開拔。1945年1月1日開始受當地日本華北方面軍憲兵司令官兼華北特別警備隊長加藤泊治郎中將的指揮調遣。
「鐵石部隊」以偽滿軍訓「鐵石紀律」和「鐵石訓練」而取名,軍官中日籍占約四分之一,士兵均為偽滿第三、四、五期國兵(「二年兵」和「三年兵」)。
鐵石部隊的指揮中樞是聯絡處,駐唐山市馬家溝,由滿洲國軍事部日籍顧問南博彥上校負責,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械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法處、情報組、電報班、獸醫所等,駐唐山市,與唐山日軍聯絡及部署軍事行動。[4]
1945年8月14日上午9時,鐵石部隊聯絡部向所屬各部轉達了軍事部下達給各部隊蘇聯軍隊已進入偽滿洲國境、各部必須「星夜回國」的命令。鐵石部隊結局:
由多民族構成的滿洲國軍身為傀儡政權之軍隊,實質上受關東軍支配。對此感到不滿的軍人也相當多,諾門罕戰役時石蘭支隊步兵第14團第1營便發起叛變,蘇日戰爭時也有少量部隊投降蘇聯。 東北保安第二總隊是完整由劉德溥的鐵石部隊改編而成。
陳誠主持東北時,把大批滿洲國軍官、兵員組成的東北地方保安部隊改編為正規軍:[11]
1932年以原奉天、 吉林、 黑龍江三省憲兵營改稱奉天、 吉林、 黑龍江憲兵隊,另在長春設新京憲兵司令部,司令官為德楞額。
1933年夏在瀋陽東大營的中央陸軍訓練處增設憲兵養成部。部長應振復中將,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曾任張作霖時代的北京衛戌司令。主事岡村鐵彥退役憲兵少將。副主事山田,庶務河內繳,翻譯王鴻業。柔道教官石井親孝,劍道教官重村,軍事敦官少校劉達、工翊東。
1934年設第一至第五憲兵隊和國都憲兵隊。1934年10月,憲兵養成部遷到吉林市東郊東大營,成立了以石黑貞藏中佐為顧問的憲兵訓練處,駐吉林市,培訓憲兵骨幹360人,以此為基礎,1935年3月,新京憲兵司令部與軍政部憲兵課合編為憲兵司令部,司令官應振復,直屬於軍政部大臣,統轄6個憲兵隊(新京憲兵隊、第一憲兵隊、第二憲兵隊、第三憲兵隊、第四憲兵隊、第五憲兵隊)每隊250人,及興安東、西、南、北憲兵隊和其它。為與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相區別,1939年5月改為憲兵總團司令部。
1937年12月27日滿鐵鐵道總局「路警」被滿洲國政府接收,並成立鐵道警護總隊,隸屬治安部大臣。在奉天設立鐵道警護總隊總監部,作為其統轄機關。在奉天、錦州、吉林、牡丹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等6個城市設鐵道警護本隊。在主要車站所在地設鐵道警護隊。在哈爾濱設水上警護隊。
1944年3月1日戰時體制強化,在滿洲國軍內設鐵路警護兵科,將鐵道警護總隊改編為滿洲國軍的鐵路警護軍。鐵道警護總隊總監部改稱鐵路警護軍司令部。鐵道警護本部改稱為鐵路警護旅司令部。各鐵道警護隊改稱為鐵路警護團。警護隊分所改稱為警護分團。
1939年3月於新京市(現長春市)設立的陸軍軍官學校即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滿洲國新京陸軍軍官學校),負責訓練將領。除了滿人學生外,也擁有許多日系學生(亦包含處於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與朝鮮人),第一期入學生中擁有172名以上日系學生。 由於地理關係,校內有許多朝鮮學生,其中許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入韓國軍隊。如後來成為韓國總統的朴正熙與歷任國會議長及國務總理等職的丁一權等,後來以政客身分活躍的人物。
另一方面,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長期以來也不滿偽滿洲國軍人成為韓國軍隊的骨幹,甚至在韓國擁有政治影響力。 2005年8月29日,日帝強佔下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相關特別法的民族問題研究所與親日人名辭典編纂委員會發表親日人名辭典名簿中,共列入3090親日派分子,包括所有曾任偽滿洲國軍將校的朝鮮人。
滿洲國中央陸軍訓練處,1933年4月於遼寧省瀋陽市設立,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中央陸軍訓練學校,1943年又更名為滿洲國陸軍高等軍事學校並遷至吉林省長春市,該教育機構主要以培養現職團長以上的滿洲國軍高級軍官為主,類似於日本的陸軍大學校,也是滿洲國的第一所軍事教育機構
滿洲國興安軍官學校1934年7月於四平市設立。1938年遷至王爺廟(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興安陸軍軍官學校,該教育機構主要以培養由蒙古族人組成的興安軍軍官為主。
滿洲國軍用通信本處,1933年7月於瀋陽設立,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軍用通信養成部,1943年又更名為滿洲國軍用通信隊並遷至吉林市,該教育機構主要任務是培養滿洲國軍通信方面的人才,為建立滿洲國軍的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服務。
滿洲國軍醫學校,1935年4月於哈爾濱市設立,負責培養滿洲國軍的軍醫軍官。中學畢業生接受4年醫學教育後,便擔任軍醫少尉。而衛生兵方面的培養則由位於錦州的軍事部直屬醫院負責。
滿洲國飛行學校,1940年於瀋陽市設立,培養滿洲國軍飛行隊的飛行員以及地勤管理人員,學員在滿洲國軍尉級軍官中選拔,包括滿洲航空的民航機飛行員也有在此深造學習的。
滿洲國憲兵訓練處,1934年7月於吉林市設立,由軍政部直轄,主要培養滿洲國憲兵,包括由蒙古族人組成的興安軍憲兵。
滿洲國自動車學校,1942年秋季於瀋陽市設立,學習後勤運輸、汽車保養、駕駛維修為主,畢業後大多配屬於關東軍作戰體系為日軍後勤保障服務。
滿洲國陸軍獸醫學校,1936年於長春市設立,負責軍馬防疫和蹄鐵改良的研究事宜,擁有獨立的附屬軍馬廠和蹄鐵廠作為學員實習。
滿洲國軍需學校,1939年於吉林省長春市設立,培養軍需軍官和軍需兵的必要知識與技能,包括日常以及戰時軍用物資和器材的調配和保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