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源氏物語

日本平安時代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源氏物語
Remove ads

源氏物語》(日語: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 Genji Monogatari),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代表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成書在寬弘五年(1008年)後(唐納德·基恩等人說,日本據此舉行千年紀念活動)。[1]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土佐光起繪《源氏物語繪卷》
Thumb
第5帖 若紫
Thumb
第20帖 朝顏
Thumb
第42帖 匂宮
快速預覽 源氏物語, 別名 ...
Remove ads

故事概述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故事的主角為桐壺帝桐壺更衣之子。桐壺更衣產子後不久逝世,而桐壺帝不希望兒子在沒有生母娘家奧援的情形下捲入宮廷鬥爭,因此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又因其予人光明燦爛之感,故美稱為光源氏

而成年後的光源氏可謂處處留情,和諸多女子有肉體關係或情書上的往來,在官場上也透過將女兒嫁入皇室來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一生中較為重要的女性有繼母藤壺、情婦六條御息所、摯愛紫之上、嫡妻葵之上、側室明石之君、側室花散里、繼室女三宮,以及親生女兒明石中宮、養女秋好中宮等,故事的主線就以光源氏和眾多女子間的情感糾葛展開:早先他因為得知父親的寵妃藤壺女御與亡母桐壺更衣面貌相似而親近之,藤壺女御對光源氏這個只有五歲之差的繼子也相當親厚,光源氏逐漸愛上繼母並向其訴情;由於藤壺女御是桐壺帝的寵妃、光源氏的繼母,因此兩人之間的情愛未能有所結果,導致光源氏終身都在追求有如藤壺女御一般的理想女性。之後,光源氏因緣際會下偶遇了藤壺女御的姪女若紫;年幼的若紫神似藤壺女御,又不得生父兵部卿宮待見,光源氏便將孤苦無依的若紫強帶回府中,並將若紫培養成心中思慕的理想女性,即後來的紫之上。

紫之上貴為皇族之後,卻因私生的身分而不召生父待見[2],也因此在正統名份上無法成為光源氏的正妻。雖然光源氏的正妻葵之上逝世後,在眾多與光源氏有關係的女子間是紫之上得到了正妻的待遇,而光源氏在建成六條院後陸續迎入的女性也視紫之上為六條院女主人,但紫之上缺乏有勢力的娘家做為後援,與光源氏之間也沒有子女,使得紫之上成為光源氏有實無名的正妻。

晚年的光源氏受兄長朱雀院之託,以盛大的儀式迎娶朱雀院與藤壺女御之妹所生的第三皇女--女三宮為正妻,此事令多年來跟隨光源氏的紫之上心碎。而年齡跟光源氏相差甚大的女三宮最後也與柏木私通生下一子薰之君。光源氏意外得知女三宮私通一事後備受打擊,並默許了女三宮的出家,不久後紫之上病逝,光源氏在經歷諸多世事後也遁入空門,出家

回顧光源氏的一生,雖曾一度抑鬱不得志,但最終獲得昭雪,從此平步青雲甚至官拜太政大臣,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他與繼母藤壺女御的私生子冷泉帝日語冷泉帝暗中得知光源氏為親生父親後,又賜予光源氏准太上天皇的地位。

從《匂宮》這一卷開始,講述光源氏死後其子孫間的愛情故事。從《橋姬》到《夢浮橋》這10卷則合稱為「宇治十帖」,以京都宇治為主要舞台,描述女三宮的私生子薰之君、源氏外孫匂宮兩人與源氏之弟八之宮的三個女兒──大君中君浮舟日語浮舟 (源氏物語)#人物としての浮舟──之間糾葛的愛情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年代女子多半是沒有地位的,因此原書中所有女子都沒有名字,她們那些美麗的名字是後人依據篇名或是一些故事中的敘述特徵加上的。作者紫式部的真實姓名也沒有記載,「紫」是後人取故事女主角「紫上」的「紫」字,而「式部」則是作者父親的官職名。

Remove ads

登場人物

結構

《源氏物語》是一個龐大的故事,因此通常分成幾個部分被處理。

二部構成説、三部構成説

四部構成説

各帖題名

更多資訊 帖序, 題名 ...
文學
Thumb
文學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作家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Remove ads

卷名寫法

實際上,有些古代版本各帖標題寫法會與上面有所出入:

  • 某些版本使用假名
  • 某些版本使用假名漢字混合表記:「はゝき木」(陽明文庫本,箒木)、「すゑつむ花」(陽明文庫本,末摘花)、「もみちの賀」(源氏釈,紅葉賀)、「花のゑん(源氏釈,花宴)」、「絵あはせ」(源氏釈,絵合)、「とこ夏」(奥入,常夏)、「うき舟」(奥入,浮舟)、「あつま屋」(源氏釈,東屋)
  • 使用借字当て字):
    • 「陬麻」(奥入)、「陬磨」(原中最秘抄):須磨
    • 「未通女」(奥入)、「乙通女」(河海抄):乙女
  • 漢字表記差異:
    • 「賢木」/「榊」
    • 「朝顔」/「槿」
    • 「乙女」/「少女」
    • 「匂兵部卿」/「匂宮」
    • 「寄生」/「宿木」

卷名由來

第二帖《帚木》,卷名源自光源氏與空蟬之間的和歌「「帚木の心をしらでその原の道にあやなくまどひぬるかな」及「數ならぬ伏屋に生ふる名のうさにあるにもあらず消ゆる帚木」。

第七帖紅葉賀,記述光源氏十八歲秋天至十九歲秋天之事。帶出藤壺與光源氏私通之事。隔年二月,藤壺生下神似光源氏之皇子,即後來的冷泉帝,到秋天時,藤壺女御晉為中宮。故事以秋天始,一如秋天紅葉盛放。

第四十二帖名《匂宮》。匂宮是登場角色之一,全名匂兵部卿宮(日語:匂兵部卿宮/におうひょうぶきょうのみや〔にほふひやうぶきやうのみや〕)」。全書第三部「宇治十帖」的主要角色之一。今上之三皇子,其母明石中宮為光源氏之女,故為光源氏之外孫。長相酷似其母,艷麗過人。全書五十四帖中自「若菜」帖至「蜻蛉」帖出場。稱為「匂宮」係因其人愛好香氣,而「匂」字在日語中有「香味」之意。

關於作者、成書等相關的各種說法

原文版

翻譯

現代日本語譯

漢譯

錢稻孫譯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錢稻孫譯出全書前五帖,其中第一帖在《譯文》(1957年8月號)上發表。此為《源氏物語》最早的漢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9年2月正式委請錢稻孫翻譯全書,但未能如期交稿,此間錢譯所據底本,應為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語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14源氏物語1》(山岸德平日語山岸徳平校注,1958年1月發行)。

豐子愷譯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62年改約豐子愷翻譯全書。豐子愷在女兒豐一吟協助下於1962年12月到1965年10月間進行翻譯,但所據底本不明,交稿後,社方請周作人和錢稻孫在責任編輯文潔若協助下校訂。這個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定稿的譯本是史上第一個《源氏物語》漢語全譯本。豐子愷譯本於1980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初次出版,是史上第一個簡體字全譯本;繁體字版由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在台灣初版發行,木馬文化2000年重排新版。

林文月譯本

史上第二個漢語全譯本是台灣大學教授林文月在《中外文學月刊》上分66期連載,耗時5年半,於1978年6月全部譯完,交《中外文學》社方出版合訂本的全譯本。林文月譯本是史上第一個公開出版發行的《源氏物語》漢語全譯本,同時是史上第一個由女性完成的漢語全譯本。繁體字版於1997年由洪範出版社重排出版;簡體字版由譯林出版社於2011年6月初版發行。

林譯以《対校源氏物語新釈日語源氏物語新釈》(吉沢義則日語吉沢義則校注,平凡社,1937年6月至1940年8月發行)為主要依據,並參考谷崎潤一郎圓地文子與謝野晶子的現代日本語譯本,以及亞瑟·偉利Edward Seidensticker英語Edward Seidensticker的英譯本。

其他漢譯本

  • 左秀靈譯(口語化、簡本),名山出版社,1973年12月初版發行。
  • 殷志俊譯,范林森審訂,遠方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發行。
  • 姚繼中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發行。

其他語譯

英國人Arthur Waley在1925年至1933年,首先將《源氏物語》譯為英文本「The Tale of Genji」但並非全譯,而是刪節的譯著。1966年,由Oscar Benr執筆的德文本出現。1976年美國學者Edward G. Seidensticker另譯英文版,彌補Waley英譯不完整之缺陷。次年,法文譯本的一部分也由R. Sieffert譯出。

後世影響

《源氏物語》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物哀」即見物生情,可是喜怒哀樂。此後日本的小說中明顯帶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而「物哀」也成為日本一種全國性的民族意識,隨着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

衍生作品

文學作品

漫畫

電視劇

電影

動畫

舞台藝術

其他作品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