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清朝內閣滿語ᡩᠣᡵᡤᡳ
ᠶᠠᠮᡠᠨ
轉寫dorgi yamun)是清朝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關[1]清軍入關後,沿襲明朝內閣制度,從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九年(1670年),歷時共二十七年確定。清朝也承襲明朝的票擬制度,但是內閣的權力愈來愈低。特別是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舊內閣被撤銷。

Thumb
北京故宮文淵閣

歷史沿革

努爾哈赤在位後期,開始出現有巴克什在「文館」入職的記載。天聰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極將文館供職者分為「兩直」,一般認為是清朝內閣制度最早的雛形。[2]

天聰十年,改設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內秘書院,統稱內三院,各置大學士一人[3]。內國史院掌記注詔會、編纂史書、撰擬表章。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文書及中央詔會、祭文。內弘文院掌歷代善惡記注,侍讀皇子、教導諸親王。是清代內閣之始。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設置滿漢大學士,不居官,兼各部尚書頭銜[4]。同年六月,大學士馮銓洪承疇力爭恢復內閣票擬權,多爾袞聽從他們的建議[5][6]。然而,票擬不到一年,多爾袞即認為,「凡陳奏章,照故明例,殊覺遲誤」,往往誤事,於是決定各部院以及各省文武官員奏章不再經由內院大學士票擬。所奏與六部無涉者,如條陳政事、外國機密、奇特謀略等本章,「俱赴內院轉奏」。順治二年,內三院規定為正二品機構,以翰林官分別擔任。三院上並題名「內翰林」字樣[7]

順治帝親政後,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學士掌管票擬,深受信任[8]。順治十年,設置內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內三院更名為內閣,另外設置翰林院官職,以大學士分別兼任。設置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諸大學士仍兼任尚書[9]。順治十八年,恢復三院舊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另外設置翰林院,改三院為內閣,設置滿、漢大學士四人[10]。康熙十六年,設立南書房,將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11]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因為對西北用兵,詔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隨後軍機房改稱為辦理軍機處,並規定諸大臣陳奏,平常事務使用奏疏,經由通政司遞上,交給內閣擬旨處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經由奏事處遞上,交給軍機處擬旨,皇帝親自閱覽,硃筆批示處理。從此以後,內閣權力向軍機處轉移,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12]。大學士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13]

雍正九年,開始設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規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取消中和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為定製。然而保和殿大學士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恆死後,即未再授[14]。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取消大學士兼各部尚書虛銜[15]

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責任內閣,舊內閣和軍機處被撤銷,大學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16]

Remove ads

官職設置

內閣結構中有[17]

  • 大學士正一品,滿、漢各二人,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滿員為二品。 雍正八年改定均為正一品。
  • 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滿、漢各一人,由六部尚書內特簡兼任,輔佐大學士。
  • 內閣學士從二品,滿洲六人,漢四人,掌敷奏。初制滿員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五年均定為正五品,兼禮部侍郎銜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為從二品,皆兼禮部侍郎銜。
  • 內閣侍讀學士從四品,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掌典校。順治八年設,起初兼太常寺卿銜,旋即停止。雍正三年,定為從四品。
  • 內閣侍讀正六品,滿十人,蒙古、漢軍、漢各二,掌勘對。
  • 典籍正七品,滿、漢、漢軍各二人,掌出納文移。內閣,為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
  • 內閣中書正七品,滿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掌撰擬、繙譯。
  • 貼寫中書,正七品,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附屬機構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結構中有[18]

  • 兼理大臣,無員限,由滿漢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中挑選兼充。
  • 委署主事,滿洲缺一人。
  • 行走司官,漢缺四人。均從吏、兵、刑、工四部司員中挑選兼充。
  • 筆帖式,四十人。
  • 額外筆帖式,八人。

中書科

中書科結構中有[19]

  • 稽察科事內閣學士,滿、漢各一人,由內閣學士內特簡。掌稽頒冊軸。
  • 掌印中書,滿洲缺一人。
  • 掌科中書,漢缺一人。
  • 中書,並從七品。滿洲一人,漢三人,掌繕書誥敕。
  • 筆帖式,十人。

分辦本章處

  • 滿本房,司繕寫
  • 漢本房,司繙譯
  • 蒙古本房,司繙譯外藩屬國文字
  • 滿票籤處,司繕寫滿文票籤,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 漢票籤處,司繕寫漢文票籤,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 除此之外尚有誥敕房,稽察房,收發紅本副本處,飯銀庫,俱由大學士委侍讀以下官司之。惟批本處額置滿洲翰林官一人,請旨簡派。有中書七人。滿中書內補授。

沿革

  • 天聰二年
    • 文館,命儒臣分直
  • 天聰十年
    • 更名為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三院,號稱內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
  • 順治元年
    • 置滿、漢大學士,不備官,兼各部尚書銜,滿員一品,漢員二品。
    • 置學士滿、漢軍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滿員二品,漢員三品。
    • 置侍讀,滿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漢文六人,蒙古、漢軍、漢各三人
    • 置典籍,滿、漢、漢軍各三人
    • 置中書,滿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漢軍十三人,漢三十六人
  • 順治二年
    • 定為正二品衙門,翰林院併入,以翰林官分隸之。三院上並加「內翰林」字。
  • 順治八年
    • 置侍讀學士,滿、蒙、漢軍各三人,兼太常寺卿銜,尋罷。
  • 順治十年
    • 置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
  • 順治十五年
  • 順治十八年
    • 康熙即位之後,復三院舊制,廢翰林院
    • 侍讀學士,滿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 康熙九年
    • 仍別置翰林院,復改三院為四殿二閣
    • 大學士,置滿、漢共四人
    • 侍讀學士,增滿洲四人,餘改置二人
    • 學士,滿洲改置二人,
    • 侍讀,蒙古、漢軍各置二人,裁漢缺
    • 典籍,改為滿、漢、漢軍各二人
  • 康熙十年
    • 學士,滿洲增四人,以後即保持為六人。漢軍、漢改置各二人
  • 康熙十一年
    • 學士,漢增二人
  • 康熙十二年
    • 學士,併漢軍缺入漢缺,以後即保持為四人
  • 康熙三十八年
    • 侍讀,裁清文一人,裁清漢文二人。尋復增二人,以後即保持為十人
    • 中書,裁滿洲、漢軍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漢四人
  • 康熙六十一年
    • 初授協理大學士事,為協辦大學士的前身。
  • 雍正三年
    • 侍讀學士,定從四品
  • 雍正四年
    • 侍讀,漢置二人
  • 雍正七年
  • 雍正八年
    • 大學士,滿漢員並定正一品
    • 學士,滿漢員並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
  • 雍正十年
    • 以青海告警,設軍機處,內閣之權漸輕
    • 置協辦大學士,厥後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 乾隆十三年
    • 始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省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後授保和者止傅恆一人
    • 中書,裁漢三人
  • 乾隆十七年
    • 侍讀學士,裁漢軍缺,只保留漢缺
  • 乾隆五十八年
    • 大學士停兼尚書銜
  • 宣統三年
    • 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序次翰林院。裁內閣學士以下官。
Remove ads

歷任閣員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