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644年設立設淮徐兵備道,駐宿遷,後駐徐州,管理徐州、淮安府邳州、宿遷、睢寧縣,兼轄山東沂莒等處,管理屯田、河道、水利。1662年,裁撤,併入淮海道。1670年設分巡淮徐道,駐徐州,管河工事務。1678年,駐宿遷縣。1696年,不再管理河工。1700年,駐清江浦。1724年,增轄邳州直隸州。1732年,駐宿遷。1743年,改為淮徐河道,不再分巡地方。1748年,分巡淮徐道轄邳宿虹桃源等處,按察使司副使銜。1758年駐徐州府。1765年分巡徐州府、海州直隸州、淮安府桃源縣。1767年,加兵備銜。1768年,改名淮徐海道。嘉慶年間,通稱徐州道。1860年,併入淮徐揚海道。1865年,設徐海河務兵備道,駐徐州府,下轄徐州府、海州直隸州河務、分巡事務。1877年,海州屬於淮揚道,改名分巡徐州河務兵備道。
1913年7月以清末徐州府區域設置,治所在銅山縣(今江蘇省徐州市)。屬江蘇省。轄銅山、豐縣、沛縣、蕭縣、碭山、邳縣、宿遷、睢寧等縣。轄區約當今江蘇省睢寧、宿遷、新沂等市縣西北地區,以及安徽省碭山、蕭縣二縣地。1914年6月廢並設立徐海道。
這是一篇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