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德豪森(德語:Haidhause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的一個市分區,也是市轄第5區——坳-海德豪森的組成部分。
海德豪森位於坳上方的伊薩爾河階地上。這一市分區在北部與博根豪森接壤,在東部是萊姆畔山,南部為坳,西部則是與伊薩爾河相連的市分區。
海德豪森在北部的邊界是沿攝政王街伸展,然後由西側的福格魏德廣場以及回收中心和電車廠之間的鐵路組成東部邊界,其中的鐵路路基仍屬海德豪森管轄。南部是通過羅森海姆大街(Rosenheimerstraße)、高街(Hochstraße)、拉布爾大街(Rablstraße)和巴蘭大街(Balanstraße)沿線來劃界,這裏與屬同一個市轄區的坳相連。西部則利用伊薩爾河右岸為界。
海德豪森的中心是奧爾良廣場。而以往的村莊中心大致位於基興大街和塞爾里德大街(Seeriederstraße)的交叉路口,那裏如今設有海德豪森博物館。交叉路口的四個街角直至17世紀仍設有海德豪森最古老的建築,即四個農莊和一個穀倉。
作為慕尼黑三大長途鐵路車站之一的慕尼黑東站(原稱海德豪森車站)也設於海德豪森,它在作為城市快鐵車站和作為MVV的其它交通工具的站點時則使用「火車東站(Ostbahnhof)」的稱謂。
海德豪森境內主要安置有位於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內的巴伐利亞州議會以及陡坡文化中心,後者同時也是慕尼黑市立圖書館、慕尼黑業餘大學、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學院和慕尼黑愛樂樂團的所在地。
海德豪森最早是在公元808年以「haidhusir」(意指荒原上的房子)的名稱作為居民點首次被記載在一份教會的文獻中。這裏可以從慕尼黑經由所謂「gaachen Steig」(意指非常陡峭的路徑)抵達,它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演變成「陡坡」。這一名詞也代表着著名的文化中心,即海德豪森如今標誌性的分界。鹽路也是經由海德豪森通往慕尼黑。這裏早期重要的經濟來源是土磚產品,這是由粘質土壤加工而成。在政治上,海德豪森在1612年以前均歸屬沃爾夫拉茨豪森所管轄,在1612年至1662年期間它又與另外兩條村莊坳和下吉興組成自己的管理部門。1692年,海德豪森成為萊布爾芬男爵的領地,直至1826年納入巴伐利亞。
一方面,普雷興-霍恩阿紹伯爵從17世紀至1827年的莊園便位於海德豪森。其宮殿在後來成為教會財產,並且原建於普雷興大街(Preysingstraße)的原址至今仍然保留有修道院建築[1]。另一方面,距此不遠處的地方(今維也納市場附近)隨着在磚窯周邊工作的弱勢群體住房的形成,而興起了早期的小型城市架構。這些住房至今仍有部分獲得了保留[2]。
在海德豪森的伊薩爾河高岸,即如今陡坡所在的地帶,長久以來都被啤酒廠作為拱頂地窖以冷卻啤酒。
1835年居住在海德豪森的人口已達10000人。尤其是受到19世紀末德國產業革命的影響,導致海德豪森的人口激增。在這一時期,伊薩爾河右岸診所成立,並且在馬克西米利安大街的終點建成了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
在1854年10月1日,海德豪森連同坳和下吉興一起被併入了王國首都慕尼黑[3]。據19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海德豪森的常住人口已逾60000人。在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被粉碎後,先前的譴責者,即無辜的拉默斯多夫-佩拉赫公民於1919年5月5日,在宮廷釀酒窖的賓客花園遭到自由軍團槍殺。1919年10月16日,阿道夫·希特拉在宮廷釀酒窖的111位到訪者面前,完成了其首次黨內演講。1923年11月8日,希特拉又在羅森海姆大街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發動了啤酒館政變。
經過為期兩年的建設,海德豪森車站於1871年正式落成,它是由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的設計者弗里德里希·比爾克萊因所建。當時地處鐵路車站(東)、羅森海姆大街(南)、牛奶大街(Milchstraße)/石頭大街(Steinstraße)(西)和普雷興大街之間的「在空中(Auf den Lüften)」地區則仍未開發。對於這片地區的發展,設計師阿諾德·澤內蒂在1870年的一份城市擴張規劃中定性為奠基時代風格的通往「布勞瑙車站的街道沿線」。
半圓形的奧爾良廣場形成了東站社區(Ostbahnhofviertel)勻稱排列的三軸佈局基礎,由於其根據法國城市命名的街道,東站社區也被稱為「法國社區」:沃爾特大街(Wörthstraße)是中心軸線,魏森堡大街(Weißenburger Straße)和貝爾福大街(Belfortstraße)則是對角線。第一條大街在1872年建成,它們的命名都來自在普法戰爭取得勝利戰役的地點。一個例外是波爾多廣場(Bordeauxplatz),這是由於後來慕尼黑和波爾多結為友好城市而命名。該地區在1870年至1900年間的發展是從羅森海姆大街向北延伸,其風格在1880年代主要為新文藝復興建築,1890年代則主要為巴洛克復興建築。
緊密的發展是要為窮人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其結果是海德豪森在1900年左右成為慕尼黑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仍有特別高的比例為老建築形態。
海德豪森由於長時間以來較高的窮人比例而在慕尼黑市內被譏諷為「碎玻璃片社區(Glasscherbenviertel)」。隨着工業用地在1980年代遭到拆除並由居住空間所取代,然後建立了位於洛特靈大街13號的城市畫廊「洛特靈13」、穆法特禮堂和陡坡文化中心,使得這一區的舊建築得到陸續翻新。社區的吸引力已在逐漸增加,因此如今的海德豪森已是慕尼黑市內一個令人垂涎的居住區,其特點是提供有眾多的商店、餐廳、咖啡館以及廣泛的文化設施。
由於其提供多種多樣的酒吧和餐廳,使得海德豪森成為繼施瓦賓之後,慕尼黑的第二大夜生活中心。除了酒店和啤酒花園外,在火車東站、羅森海姆廣場(Rosenheimer Platz)和馬克斯·韋伯廣場之間還能找到幾乎每一個國家的美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