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濁上變去(濁上歸去)是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術語,是中古漢語聲調變化的三種主要現象之一,指聲母全濁上聲字改讀去聲(而次濁上字聲調和上字相同)。

時間

濁上變去很早出現,時期就可以找到痕跡[1]晚唐李涪《切韻刊誤》云:「吳音乖舛,不亦甚乎!上聲為去,去聲為上。」指出「辯、舅、皓」等字《切韻》歸上聲不妥。李氏以《切韻》為吳音固然謬誤,但透露出《切韻》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李氏方言裏已變為去聲[2]。明確把全濁上聲字跟有關的去聲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編排在一起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3]

範圍

濁上變去現象在官話贛語、大部分湘語中都很規律;而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則多保留陽上調類,或古全濁上字和次濁上字的白讀音有共同演變行為,但不一定單獨成調類,如客家話古濁上字的白讀音多併入陰平;北部吳語古濁上字的白讀音多歸陽去;建陽陽上歸陰去,閩南陽上歸陽去,沙溪陽上歸陽入,閩北大部陽上根據聲母類型派入陰去、陽去、陽入甚至陰平。一些學者就以濁上變去現象的同言線漢語七大方言的一項分組依據[4]

例如[5]

更多資訊 漢字, 中古音 ...
漢字 中古音 漢語拼音 官話
北京話
官話
揚州話
湘語
長沙話
贛語
南昌話
湘語
東安話
吳語
蘇州話
吳語
溫州話
閩語
潮州話
客家話
梅縣話
粵語
廣州話
清上 dǎo tau[6] tau tau təu tau tou
次濁上 lǎo lau lau lau[7] lei lau(白讀) lau[8] lou
全濁上 dào tau tau(白讀) tʰautau dəu(白讀) tau tʰautau tou
全濁上「道」今讀去聲或陽去,次濁上「老」併入清上。 全濁上「道」或仍讀陽上;或變為去聲或陽去,但和次濁上「老」為平行變化。
關閉
Remove ads

例字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屬全濁聲母上聲(據澤存堂本《廣韻》),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讀去聲的例字。

並母:並 部 倍 抱 被 

奉母:奉 婦 父 犯 范 

定母:杜 稻 動 蕩 弟 

澄母:重 趙 杖 丈 兆 

從母:在 坐 靜 造 聚 

邪母:象 像 祀 序 似 

崇母:士 仕 柿 撰 饌 

船母:葚(船母以平聲為主,且上聲常不變去,常見字不多)

禪母:上 受 是 善 甚 

群母:巨 件 近 技 拒 

匣母:下 后(包括「後」) 戶 旱 幸 

這條規律也有少數反例,如「緩」本是匣母上聲,現代漢語普通話仍讀上聲;「揆」本是群母上聲,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陽平;「會」本是匣母去聲,現代粵語廣州話有陽上一音。

註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