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言線 (isogloss、heterogloss),也稱作等語線 ,是指某一個特定的語言學特徵的分佈地理界線 ,譬如,某個元音的發音、某個詞彙的意義、或是某種句法。方言界線的劃分一般就是許多條大致重疊的同言線 。
詞源
同言線英語「isogloss」源自古希臘文 ἴσος ísos 「相同、近似」和 γλῶσσα glōssa 「舌頭、方言、語言」,其靈感源自於等高線或等壓線。雖然如此,同言線的意義並非將講相同語言的地區以線連接起來,反而是為了分隔講不同方言的地區。因此,「同言線」此名曾被建議改名為「異言線」(heterogloss,其hetero源自ἕτερος héteros 「另外、相異」)[1]。
例子
印歐語系的齶-噝音同言線源自系內語言對原始印歐語舌背音的不同演化。
唇化軟齶音: | *kʷ, | *gʷ, | *gʷʰ |
軟齶音: | *k, | *g, | *gʰ |
硬齶音: | *ḱ, | *ǵ, | *ǵʰ |
在某些分支(如古希臘語、意大利語族及日耳曼語族),軟齶音與硬齶音合而為一。
在另一些分支(如波羅的-斯拉夫語族及印度-伊朗語族),軟齶音則與唇化軟齶音合而為一。[2][3]
由於上述兩類語族在地理上各自位處相鄰的區域,前者大致位於後者西方,因此兩類可以被齶-噝音同言線分隔開。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