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
明代移民遺址 | |
---|---|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臨汾市洪洞縣 |
座標 | 36°16′04″N 111°40′35″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明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元朝建立前的大蒙古國時期,蒙古統治者的屠城政策導致華北許多地方人口稀少。元朝建立後,由於蒙古統治者漢化遲滯,且執行四等人制等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朝末年民族矛盾激化,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漢族人心思變。至正元年(1341年),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發生了百餘次反元起義,以後反元起義更加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朱重八)在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後十餘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元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響應,蒙古統治者出其精兵銳將與起義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餘級」,至正十八年十一月,蒙古軍「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後來蒙古正規軍精兵傷亡殆盡,在色目人將領擴廓帖木兒父子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紅巾軍被鎮壓。在這些戰鬥中,元帝國軍對起義軍所佔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死亡大道百分之七八十,例如揚州城中當時平民被殺僅剩十八家。 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甚至出現「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景象。
而山西由於有太行山、呂梁山等天險作屏障,中原的天災、兵禍幾乎沒有波及到山西,加之外省難民大量流入,山西成為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解決中原地區人口稀少問題,恢復中原社會生產,下令將山西人口遷徙到中原地區墾荒,這場移民潮被稱為洪洞大槐樹移民。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洪洞大槐樹此地領取戶部發的勘合,再分批遷編隊往其他省份。洪洞縣自古以來就設有驛站。當時洪洞縣廣濟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漢代古槐,貫通南北的驛道就從這棵古槐的樹蔭下通過。官方開始強制移民後,官府在廣濟寺設立辦公點,將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編排隊伍,發放外遷證件和盤纏。移民上路後忍不住頻頻回頭,直到古槐消失為止,使得洪洞的大槐樹成為故鄉留給移民的最後印象,也成為了移民後代關於故鄉的記憶符號。然而,對於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強制移民難接受,因此遷徙途中時有逃跑現象。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南直隸(江蘇,安徽)、湖北、陝西、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500多個府、縣。
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誌》、《寶豐縣誌》、《寧陽縣誌》、《丹風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着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山西官話中普遍入聲分陰陽,有兩個。有些地方入聲分陰、次陽、陽,有三個。現今北方官話普遍把入聲派入兩個以上不同聲調。
現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余亞飛詩云:「拔地巨槐沖碧漢,相承一脈密分枝;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祭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