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源市map

河源市,別稱槎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市境東鄰梅州市,東南界汕尾市,南臨惠州市,西北接韶關市,北達江西省贛州市。地處粵東北山地丘陵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西北為九連山,中部為羅浮山,東南為蓮花山,間有新豐江谷地、東江谷地。尋烏水安遠水龍川縣匯合後稱東江,流向西南斜貫市區,又稱萬綠湖新豐江水庫位於市境西部,市人民政府駐源城區沿江中路19號。

Quick Facts 河源市, 國家 ...
河源市
地級市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左上:龜峰塔 右上:萬綠湖
左下:河源火車站 右下:河源文化廣場
綽號:槎城
Thumb
河源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23°44′37″N 114°42′03″E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東省
設立1988年1月7日
語源《元和郡縣誌》:「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
政府駐地源城區
下級行政區1個市轄區、5個
政府
 • 市委書記何國森
 • 人大常委會主任何國森
 • 市長李勇平
 • 政協主席余其豹
面積
 • 地級市15,654 平方公里(6,044 平方英里)
 • 市區361 平方公里(139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省第4位(佔全廣東省8.71%)
最高海拔1,430 公尺(4,690 英尺)
人口(2020)
 • 常住常住人口283.76萬人
 • 排名全省第16位(佔全廣東省2.25%)
 • 密度181.3人/平方公里(470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20)70.36[註 1]萬人
 • 城鎮(2020)131.68萬人
語言
 • 方言客家語、少數粵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517000
電話區號0762
車輛號牌粵P
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年均溫21.5 ℃
年降水2,006毫米
行政區劃代碼441600
城市精神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本地生產總值(2020)¥1,102.74億(全省第19位,佔全廣東省1.00%)
159.88億美元匯率
人均¥38,860(全省第19位
5,634美元(匯率)
HDI(2016)0.726 高 [1]
網站中國河源市政府入門網站
市象徵
簕杜鵑(2017年至今)
樟樹(2017年至今)[2]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廣東統計年鑑-2016》
Close
Quick Facts 漢語名稱, 繁體字 ...
河源市
漢語名稱
繁體字 河源
簡化字 河源
郵政式拼音名稱
郵政式拼音Hoyün[3]
Close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4],故被譽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5]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閩、兩粵,直至中南半島地區內,雜居着種頻繁多的越人,故名之曰百越。與嶺南其他地區一樣,河源地區皆屬百越之地。

西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南越之地,置郡縣。趙佗龍川築城置縣並駐紮軍隊,任首任縣令。其時古龍川縣南海郡四縣之一,因其縣北有龍山穴,東江上游穿山穴而過得名。後趙佗稱王,嶺南被納入南越國領地。西元前111年,漢平南越,置九郡,據《漢書·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下載:「南海郡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歷秦漢、魏晉,河源地區均屬古龍川縣、南海郡。這成為龍川縣被認為是今天整個河源市的歷史文化源流的一個佐證。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從龍川縣析置河源縣,屬南海郡。據《南齊書·州郡志》卷十四,廣州條下載南海郡領縣:「番禺、熙安、博羅、增城、龍川、酉平、綏寧、新豐、羅陽、高要、安遠、河源。」雍正《廣東通志·沿革》卷五則載:「齊永明元年(西元483年)析龍川置河源、新豐二縣,俱屬南海郡。」「河源」這個地名從此出現。建縣時縣境遼闊,包括今和平連平新豐龍門博羅等縣部分或大部分地區[6]。此後,河源縣曾先後隸屬梁化郡、循州、龍川郡、雷鄉郡、海豐郡、連平州、潮循道、東江行政公署,其中大部分歷史時期屬於循州(一度稱禎州,後改稱惠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過東江專區粵東行政區惠陽專區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河源縣自483年至西元1987年的一千五百零四年間,雖縣屬區域多變,但建置未廢,縣治、縣名從未變更。在河源縣的建制沿革歷史上,對後來相對獨立而又密切相關的三大塊地區,即今惠州梅州、河源三市版圖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7]

1988年1月7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93年11月8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改設東源縣。

從1996年起該地發掘恐龍化石1萬餘枚、8具恐龍骨骼化石和168個恐龍腳印化石。2005年4月10日,正式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8]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河源臨江鎮聯新村內澇,消防車到場發現路面積水最深處已達1.2米,水流湍急,村莊道路和農田被水淹沒,一片汪洋。[9]

地理

Thumb
東江與新豐江交匯處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方,地理坐標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27′。由於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對珠三角地區與粵北山區、贛南閩西地區的聯繫起着重要交通樞紐作用。

河源市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北略高、西南部較低,山嶺與盆地相間。東江、新豐江及其支流對其地形分佈具有重要影響,在山間和東江沿岸,分佈着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適於耕作。河源市水資源豐富。貫穿全境的東江,是珠江流域在粵東的最大支流,市內87%面積屬東江流域,長約254公里,佔東江的總長度超過45%。該段東江水質的質素,2007年,東江河源段六個斷面水質良好,所監測的24項指標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而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在其境內,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萬綠湖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為河源市區居民的飲用水源。

氣候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07年主要氣候特點: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佈不均。

More information 1981−2010年間河源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
1981−2010年間河源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8.3
(82.9)
29.9
(85.8)
33.0
(91.4)
33.8
(92.8)
36.0
(96.8)
38.6
(101.5)
39.0
(102.2)
38.8
(101.8)
37.5
(99.5)
36.6
(97.9)
34.2
(93.6)
29.9
(85.8)
39.0
(102.2)
平均高溫 °C(°F) 18.4
(65.1)
18.9
(66.0)
21.7
(71.1)
26.0
(78.8)
29.7
(85.5)
31.6
(88.9)
33.4
(92.1)
33.3
(91.9)
31.8
(89.2)
29.2
(84.6)
25.0
(77.0)
20.3
(68.5)
26.6
(79.9)
日均氣溫 °C(°F) 13.1
(55.6)
14.3
(57.7)
17.4
(63.3)
22.0
(71.6)
25.5
(77.9)
27.4
(81.3)
28.5
(83.3)
28.4
(83.1)
27.1
(80.8)
24.1
(75.4)
19.5
(67.1)
14.7
(58.5)
21.8
(71.3)
平均低溫 °C(°F) 9.6
(49.3)
11.2
(52.2)
14.3
(57.7)
19.1
(66.4)
22.4
(72.3)
24.5
(76.1)
25.2
(77.4)
25.2
(77.4)
23.7
(74.7)
20.2
(68.4)
15.6
(60.1)
10.8
(51.4)
18.5
(65.3)
歷史最低溫 °C(°F) 0.9
(33.6)
1.8
(35.2)
2.0
(35.6)
7.9
(46.2)
15.0
(59.0)
18.6
(65.5)
18.5
(65.3)
21.4
(70.5)
16.0
(60.8)
10.3
(50.5)
3.8
(38.8)
−0.7
(30.7)
−0.7
(30.7)
平均降水量 mm(吋) 51.2
(2.02)
96.0
(3.78)
160.3
(6.31)
230.8
(9.09)
290.0
(11.42)
351.3
(13.83)
221.5
(8.72)
248.4
(9.78)
160.2
(6.31)
41.8
(1.65)
38.8
(1.53)
37.5
(1.48)
1,927.8
(75.92)
平均降雨天數(≥ 0.1 mm) 8.0 12.5 16.4 17.8 20.1 19.5 16.7 17.8 12.6 6.1 5.3 5.8 158.6
平均相對濕度(%) 69 74 78 80 80 82 79 80 75 66 65 65 74
月均日照時數 135.8 91.7 85.3 92.8 122.5 155.3 219.0 200.9 189.7 197.1 180.5 172.0 1,842.6
可照百分比 41 29 23 24 30 38 53 50 52 55 55 52 42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0][11]
Close

政治

現任領導

More information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河源市委員會 ...
河源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河源市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河源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河源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河源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何國森[12] 李勇平[13] 余其豹[14]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廣東省江門市 廣東省大埔縣
出生日期 1969年8月(55歲) 1974年8月(50歲) 1964年3月(60歲)
就任日期 2023年9月 2023年9月 2023年9月 2023年2月
Close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河源市下轄1個市轄區、5個

More information 河源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5] ...
河源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5]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註 2][16]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3][17]
(2020年11月1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18]
街道
辦事處
民族鄉
441600 河源市 Héyuán Shì 15,653.63 2,837,686 源城區 517000 6 94 1
441602 源城區 Yuánchéng Qū 361.47 703,607 上城街道 517000 6 2
441621 紫金縣 Zǐjīn Xiàn 3,635.13 551,095 紫城鎮 517400 18
441622 龍川縣 Lóngchuān Xiàn 3,081.31 595,471 老隆鎮 517300 24
441623 連平縣 Liánpíng Xiàn 2,275.08 285,224 元善鎮 517100 13
441624 和平縣 Hépíng Xiàn 2,291.47 353,903 陽明鎮 517200 17
441625 東源縣 Dōngyuán Xiàn 4,009.17 348,386 仙塘鎮 517500 20 1
Close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37,686人[19]。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50,195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12,509人,下降3.81%,年平均增長率為-0.39%。其中,男性人口為1,448,488人,佔總人口的51.04%;女性人口為1,389,198人,佔總人口的48.9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27。0-14歲的人口為717,521人,佔總人口的25.29%;15-59歲的人口為1,652,923人,佔總人口的58.2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67,242人,佔總人口的16.47%,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3,218人,佔總人口的11.7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76,168人,佔總人口的48.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461,518人,佔總人口的51.5%。

民族

河源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為純客家族群地級市[20]畲族是為第二大民族,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除客家人和畲族人外以外,其他人口主要為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798,980人,佔98.6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8,706人,佔1.3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33,403人,下降4.5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7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0,894人,增長117.3%,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76個百分點。

語言

河源市大多數地區通行客家話。其中市區、東源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等大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中片紫金縣龍川縣的小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台片興華小片。

東江沿岸多數地區通行方言稱為東江本地話,即「水源音」,其歸屬語系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河源地區的客家人是在南宋期間進入贛閩粵地區,即第三次漢人南遷浪潮。到明末清初以後,客家方言區人口激增、北方不斷有移民遷入,又受到清初遷海政策的影響,客家大本營的居民便再次向外遷移。其中就有大量粵東客家人以及少量贛南人進入河源一帶,再經由東江遷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區,由此延伸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區,形成了今天的東江本地話方言區。東江是廣東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其下游是客方言區和粵方言區交匯之處。客家人和廣府人得東江航運之便,歷史上常有來往:廣府人到此經商、避難(如抗日戰爭期間),客家人到省城求學、務工,使河源東江沿岸地區受到粵語影響。2008年9月,以龍川佗城話為播音標準音的電視節目在河源電視台開播,東江本地話電視節目誕生。[21][22] 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逐漸形成,與韓江流域的客家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廣東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23]

除客家話、東江本地話之外,河源市也有閩語閩南話島存在,如源城區埔前鎮,就有若干村落通行閩南語

經濟

Thumb
東江住宅區

2017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952.1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全市人均GDP 為30853元,僅為全國(59660元)的51.7%、全省(81089元)的38.0%,按平均匯率折算為4569美元。[24]

農業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業為主,生豬、肉雞等畜牧業,柑橘、荔枝、龍眼、李子等種植業都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由於重視生態旅遊,林業的發展也非常速度。

傳統工業以礦產冶金、水泥、建材、水電等資源型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大於輕工業。河源位於東江中上游,而東江該段水質較為清潔,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影響包括東莞、惠州、廣州、深圳及香港地區的2,000多萬名居民。由於河源有責任保護水源清潔,因此長期以來該市在工業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25]

2000年之後,廣東省出台政策推進產業轉移、加快粵東地區(山區)發展以及扶貧河源,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河源,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逐步加快。2003年6月,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和以模具為主的機械製造業相繼入駐。目前,河源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新電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以硬質合金為主的新材料和以生物製藥為主的新醫藥等「四新」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廣東新興高端製造業基地,[26]其中中興通訊已經在河源建立生產基地[27]。根據廣東省《關於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河源市的中短期發展定位為「建成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28][29]

商業方面,市區和幾個縣城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源城區商業市場網絡完善,流通通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區內酒店、商廈林立,伴隨旅遊業的興旺得到較好的發展。

文化與社會

客家文化藝術

河源的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

Thumb
趙佗像(河源火車站廣場)
Thumb
龍川學宮

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也有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30]。此外,河源地區不乏本地的民俗特色。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忠信花燈」,流傳於連平縣忠信鎮為中心的幾個鄉鎮;在過去,連平縣陂頭鎮紫金縣紫城鎮每逢春節,都要進行「紙馬舞」表演;連平縣元善鎮自明代以來,「香火龍舞」都有流傳;據史料記載,舊時以打魚為生的東江漁民生活清苦,但嫁娶場面非常隆重,有接花船、唱迎嫁歌的習慣,受此影響,清末時紫金縣古竹鎮沿岸和龍窩鎮韓江、琴江沿岸等地老百姓也模仿此類做法,叫做「花船舞」[31]

客家鄉鎮圩日習俗也十分普遍。 在河源鄉間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墟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裏的日常生活用品運到墟場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早已把袋裏的錢捏濕了,鉚足了討價還價的勁頭往墟場趕,這是叫「赴墟」。買賣雙方完全了交易,帶着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散墟」。墟日的第二天叫「墟背日」,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里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一個墟日的生意做好準備[31]

在建築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代表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據專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許多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式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有建於乾隆十七年(1749年)、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30多座,現這些古建築已被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遊人參觀,這些民居被認為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32][33]較知名的河源圍屋還有連平縣的德先樓、東源縣藍口鎮的樂村石樓。而四角樓作為客家民居建築中除土樓、圍龍屋以外的另一種增強村屋防衛功能的住居形式,以建於清末民初、黑瓦白牆的和平林寨四角樓最為知名。傳統的鄉村一般以宗族、家族為中軸建築住宅。人們選擇居住地點多是選擇依山傍水、向陽的所謂風水地。屋的座向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

在民俗方面,客家民俗總體上都是中原人的漢民族民俗,但相比之下,韓江流域的客家民俗除個別地區外,中原古民俗的痕跡比較多,尤其是在梅州、興寧一帶更為明顯,東江流域的客家民俗則有着不少畲族瑤族民俗的烙印,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區這些遺俗更多。

飲食文化

Thumb
東江(河源境內)

河源菜是東江菜的典型代表[30],而東江菜是粵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河源屬於丘陵地帶,番薯、芋頭等粗糧種植廣泛,隨着人們越來越注意健康的飲食心理而大行其道。另外,河源人有個其他地區的人難以理解的飲食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動物內臟,雞、豬、牛等動物內臟,無不受河源人歡迎。這些內臟做成各種菜式,並得到市民大力推廣,漸漸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同時,河源還有「無雞不成筵」之說,取「雞、吉」諧音,表示吉祥,所以河源的大小宴席大多都有雞做成的菜式[34]

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咸香鴨。其中「客家釀三寶」指代「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部分地區將「釀豆腐」替代「釀辣椒」)。此外,「河源豬腳粉」、「紫金牛肉丸」、「八刀湯」,「和平牛肚胱」,龍川「車田豆腐」,連平「忠信田螺」,東源「三黃雞」,五指毛桃湯,炸油果,米糕等在當地亦聞名遐邇[34]

特產

河源的土特產繁多,主要有:客家黃米酒五指毛桃酒、龍川牛筋糕、米排粉(河源米粉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酸蘿蔔、萬綠湖天然礦泉水、龍川天然礦泉水、仙湖王茶、竹殼茶火蒜、忠信花生獼猴桃等。

民眾生活

近年來河源市經濟發展迅速,人均經濟指數與全國平均持平,但低於廣東省內平均水平,且貧富差距、城鄉差異較大。2011年城鎮最高、最低10%收入組收入差距近6.3倍;農村最高、最低20%收入組收入差距2.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7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6734元。[35]

大眾傳媒

Thumb
仰視夜晚的河源電視塔

與中國大陸其他城市一樣,河源市的大眾傳媒由中共官方控制。

河源電台於1993年12月正式開播,現有FM91.1綜合頻道和FM97.8旅遊音樂頻道,信號覆蓋河源五縣一區以及周邊的惠州、深圳、東莞、汕尾等市部分地區。2005年3月9日,原河源人民廣播電台、河源電視台、河源市有線廣播電視網絡中心、河源市廣播電視微波站、河源市廣播電視周報社和河源市電視廣告製作中心等單位合併,組建了河源廣播電視台。2006年,「河源電視公共頻道」開播,原河源電視台改為「河源電視綜合頻道」。2008年,河源市區一般家庭使用的有線電視網絡,被轉為數碼訊號播送。

在報業方面,河源日報社發行中共河源市委機關報《河源日報》以及《河源晚報》,河源廣播電視台發行《河源廣播電視周報》。

2011年,全市擁有廣播電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3.5%;電視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4.14%。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9.52萬戶,有線數碼電視用戶31.21萬戶,2009年覆蓋率分別為44%和15%。2011年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3種,發行2382萬份[35]

旅遊

Thumb
萬綠湖一隅
Thumb
音樂噴泉

河源市地處東江中上游,南嶺以南,山青水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河源市一直倡導生態旅遊,森林覆蓋率70.3%,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無酸雨的城市[36],以「萬綠湖」和「客家文化」為重點的河源市旅遊業有較鮮明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秀麗的山水畫卷,南國的恐龍故鄉,淳樸的客家風情,獨特的生態旅遊」。

新豐江水庫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又名萬綠湖,東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寶庫,是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龍川縣佗城鎮長期為古龍川縣治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正相塔下塔龍川學宮等重要文化遺蹟;而龜峰塔作為老河源城唯一一座現存的古建築佛塔,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充滿濃厚的客家文化鄉村、客家圍屋建築群在境內廣泛分佈。

在市區,文化廣場、茶山公園和鱷湖公園是市民進行休閒、戶外運動的主要場所。文化廣場位於兩江交匯處的市中心地帶,建於2002年,也是重大活動和儀式的舉辦地;而茶山公園依茶山傍新豐江,是觀看音樂噴泉的最佳地點。據記載,鱷湖已開鑿數百年,關係着河源城的「休戚」,「為城之興廢所系」。初,河源數遭水患、寇患,待鱷湖修成後,「繞城之西而環其北,匯其東為鱷湖」,可以成為護城河,「歷千數百年而無患」。明萬曆年間李燾引桂山水至此,「汲其清以資飲食,挹其秀以興文運」。不久,鱷湖邊就建起了大量的宮、院、閣,如上城文昌宮、萬壽宮、天后宮、湖山書院、槎江書院等,一片「文運」勃興之象。可惜這些儒學建築,在後來的歲月中毀壞殆盡。[37]桂山、筆架山作為市民俯瞰萬綠湖和市區的登高聖地,與龜峰塔、鱷湖等文化遺蹟被民間入河源八景之列。

Template:河源旅遊資源列表

教育

Thumb
河源中學教學實驗樓

東江教育城(大學城)是河源市目前一個重大的教育建設計劃。按照2007年市委、市政府的設計,東江教育城整體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估計可容納學生約10萬人;其中首期計劃建設6所5000人以上學校,容納在校學生約5萬多人。目前,東江教育城已建成學校5所,在校生達2.62萬人,已成初步規模[38]

此外,發展高中階段教育亦是該市教育建設的另一個重點。2007年5月,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提出了5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1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的目標,預計投入資金28億元。因此,至2009年底,河源市新建了東源縣東江中學等高中學校5所,擴建了河源中學、和平中學等高中學校33所,累計完成新建和擴建投資72107.85萬元,完成新建擴建面積194032平方米[38]

至2011年底為止全市共有小學1192所,在校學生24.91萬人;初中150所,在校學生15.42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和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9.96%和99.66%,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100%。高級中學15所,完全中學21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55萬人,毛入學率87.64%。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5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1.35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1人,在校生11875人[35]

交通

市內交通

Thumb
一輛停靠在起始站的公交車
Thumb
粵贛高速公路與河梅高速公路分岔點

河源市內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各縣城之間、縣城到市區,以及中心鎮到縣城、市區都實現了客運公交化。

市區公交車運輸趨於完善,2019年新增了8條公交線路,線路總數為44條,線路延伸至682.3公里[39]

對外交通

河源市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在河源市的龍川縣交匯,並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河源的高速公路和國道四通八達,構成了粵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2009年5月,通過城際輕軌連接河源市與惠州市惠河城際輕軌項目正式起動。城際輕軌建成之後,河源市至廣州市深圳市分別只需50分鐘車程,比現在的高速公路縮短一個多小時,河源市將正式融入珠江三角洲一小時生活圈[40]

More information 名稱, 通車時間 ...
河源市鐵路幹線列表
名稱 通車時間 境內站點
京九鐵路 1996年 上陵和平東水龍川北龍川佗城站藍口黃田*
義合樓角*、仙塘河源白田*、新服*、埔前
廣梅汕鐵路 1995年 龍川河源(主要站點)
惠河城際軌道 規劃中
注:帶「*」號站不辦理客、貨運營業
Close
More information 標識, 名稱 ...
河源市道路交通幹線列表
標識 名稱 編號 通行時間 境內路段
105國道 105 連平
205國道 205 龍川—東源—源城
長深高速公路[41] G25 2003年—2005年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濟廣高速公路 G35 2003年—2005年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龍河高速公路 G4511 2005年 粵贛高速(粵贛省界—埔前)
大廣高速公路 G45 2015年12月30日 連平
汕昆高速公路 G78 2013年12月28日 龍川—和平—連平
廣河高速公路 S2 2011年12月30日[42] 惠河高速公路
汕湛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30日[43] 河紫高速公路
仁深高速公路 S27 2018年12月28日[44][45] 連平
河源市東環高速公路 規劃中[46] 東源—紫金
Close

城市榮譽

河源市自1988年成立以來,經濟快速崛起而城市環境保持優良,近年來連續榮獲國家級和省級的一些城市榮譽。

以下是2000年以來所獲的部分主要榮譽列表:

More information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頒獎機構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城市[26] 2007年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
中國十大休閒旅遊特色城市[47] 2009年 小康雜誌
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48] 2009年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49] 2010年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
國家衛生城市[50] 2010年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
國家園林城市 201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建設廳
Close

名人

友好城市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