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爾岬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沛爾岬之戰map

沛爾岬之戰(英語:Battle of Pell's Point)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0月18日。

Quick Facts 沛爾岬之戰, 日期 ...
沛爾岬之戰
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一幅1776年地圖,顯示沛爾岬(下方)以及交戰地點(中上方)。
日期1776年10月18日
地點40.809°N 73.956°W / 40.809; -73.956
結果 英軍勝利;大陸軍成功拖延時間
參戰方
美國 美國 英國 英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約翰·葛雷佛英語John Glover (general) 英國 威廉·何奧
英國 亨利·克林頓
兵力
750人 4,000人
傷亡與損失
8人死
13人受傷
英軍:
3人死
20人受傷
黑森傭兵:不詳,遠較英軍嚴重
Close

自9月中旬基普灣登陸戰哈林高地戰役後,英軍停止向曼克頓島進攻,而大陸軍則繼續守備哈林高地。要到10月初,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才進行新一輪軍事行動,派軍登陸布朗克斯,試圖包圍曼克頓。何奧先在窄頸英語Throggs Neck登陸,卻因地勢不佳而遭美國民兵阻止,被迫改變地點。10月18日,英軍在沛爾岬登陸,被駐守的民兵依據石牆頑抗,造成嚴重傷亡。何奧的行軍因此有所延誤,使喬治·華盛頓能夠及時調走曼克頓的主力部隊,北上白原市的山地佈防。10月28日,白原戰役因而爆發。

背景

1776年9月15日,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發動基普灣登陸戰,登陸曼克頓島。接着一個月,何奧忙於協助效忠派佔領紐約市的軍事設施;當紐約在21日發生大火後,英軍又要協助安置居民。這使英軍遲遲未有發動進攻。

至於大陸軍也沒有新一輪行動。9月16日哈林高地戰役後,喬治·華盛頓繼續固守哈林高地,以阻止英軍於哈德遜河航行。不過,民兵的士氣因欠薪及欠缺衣食而繼續惡化,以致紀律敗壞,逃兵不絕。華盛頓在9月25日向約翰·漢考克指出,若果大陸議會仍在擴建正規軍隊一事上猶豫不決,革命將會失敗。[1]幸好約翰·亞當斯理解到大陸軍的困境,而早已準備擴軍議案。在他的推動下,大陸議會於9月16日決議,授權建立一支66,000人的陸軍,所有士兵可在入伍時獲得20元,並在退役時獲取100英畝土地。不過這些措施在落實之前,華盛頓只能遊說民兵延長服役期限,以免軍隊在1777年前自動解散。[2]

踏入10月初,何奧開始有所行動。10月9日英軍派軍艦闖入哈德遜河,輕易衝過大陸軍設下的障礙,然後與華盛頓堡英語Fort Washington (New York)憲法堡交火。雖然英軍艦艇受損不輕,但大陸軍已不能阻止英國軍艦進入哈德遜河,而要重新考慮部署。不過華盛頓仍聽從彌敦內爾·格連的建議後,繼續留守哈林高地,沒有打算撤離。[3]

事實上,何奧打算繞道東河,進入長島海灣,然後登陸布朗克斯,包抄曼克頓島背面。10月12日凌晨,何奧留下珀西伯爵的軍隊於曼克頓,然後帶同大軍乘船離去,並在夜霧掩護之下,安全通過「地獄大門英語Hell Gate」,進入長島海灣。

交戰

10月12日早上,亨利·克林頓帶領先鋒4,000人,在窄頸英語Throggs Neck登陸。[4]窄頸有道路直通曼谷頓島的英皇橋(King's Bridge),而該座橋樑是曼谷頓島通往大陸的唯一陸上通道。不過英軍登陸之後,才發現地圖的測量有誤。窄頸並非想像中的陸地半島,而是一座被淺灘及沼澤包圍的島嶼,只有一座堤道及一座窄橋通往大陸。駐守的25名大陸民兵見狀,旋即將橋樑拆毀,並向四周請求增援,很快便聚集了1,800人守備。[4]無奈之下,何奧只好暫時在窄頸紮營,另覓登陸地點,同時等待威廉·馮·克尼普豪森的7,000名黑森僱傭兵增援。[5]

10月18日早上,何奧的軍隊轉到東北面的沛爾岬登陸,並且沒有遭到抵抗。然而駐守的約翰·葛雷佛英語John Glover (general)上校,已經用望遠鏡看到英軍船艦。葛雷佛先派人向查理斯·李英語Charles Lee (general)少將請示,但李卻沒有下達指令。[6]最後,葛雷佛決定自行迎擊。他將手上的750名民兵分成數隊,一隊150人留作後備兵,自己帶50人到前方引誘英軍,其他士兵則分散埋伏在道路兩旁的多道矮石牆。[7]

葛雷佛的引誘部隊出擊後,很快便遭到英軍的先遣部隊,雙方駁火。[8]隨着英軍增援陸續抵達後,葛雷佛便帶兵向後撤退。當追擊英軍抵達第一道石牆前方30碼時,葛雷佛下令200名埋伏的民兵齊射,使英軍死傷慘重,被迫向後撤退。[9]英軍敗陣後重整軍勢,集合4,000人之力,在半小時後再次發動進攻。這次英軍先用火炮轟擊石牆的民兵陣地,但效果不佳。當英國及黑森步兵前進至石牆50碼外時,民兵再次開火,並一度與英軍僵持。[9]

接着葛雷佛撤退到後一幅石牆,等待英軍進擊,然後故技重施。雖然民兵勢弱,但仍數次擊破英軍的進擊陣列。英軍一共進行17次齊射,才以數量迫使民兵退到第三幅石牆。[10]英軍決定放棄正面進攻,而派出部隊由側面包抄,並將前來偵察的民兵擊潰。葛雷佛見狀,只好下令全軍撤到後方河岸,留下150名後備兵開炮阻止英軍。這支部隊接着與英軍炮戰,未有分出勝負。稍後何奧下令英軍紮營,未有越過河岸追擊;而葛雷佛在翌日亦撤退到揚克斯,戰鬥就此告終。[11]

Thumb
沛爾岬之戰前後的軍隊動向圖。何奧為包抄曼克頓島,在10月12日於窄頸登陸,卻因地利不便及民兵反抗,而無法進攻。18日何奧改為在東北面的沛爾岬登陸,在進入內陸時遭到民兵狙擊頑抗。這使華盛頓及時調兵離開華盛頓堡,趕到白原市的高地佈防。10月28日白原戰役因此爆發。

後續影響

何奧本來打算在布朗克斯包抄曼克頓,卻在窄頸及沛爾岬接連受阻,又沒有及時追擊,喪失了攻擊先機。事實上,華盛頓雖然早在10月12日已得悉何奧進入長島海灣,但大陸軍要到16日才議決調兵北上應付,並在18日至23日期間陸續抵白原市。何奧得悉華盛頓動向後,暫時延遲包圍曼克頓計劃,在24日揮兵北上白原,最後在28日引發白原戰役[12]

沛爾岬之戰的死傷人數並不明確。大陸軍民兵點算自己共有8人死亡,13人受傷;[13]至於英軍報告則指英軍共有3人死亡,13人受傷。然而英軍報告並沒有把黑森士兵計算在內,而黑森傭兵正正是沛爾岬之戰的英國先鋒,死傷應該更為嚴重。[14]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