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廣州荔灣的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面島舊稱拾翠洲、中流沙,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內的一座島嶼,位於西關六二三路的對岸,白鵝潭北部,是珠江上的一個人工小島,與廣州珠江北岸隔沙基涌相望,面積約0.3平方公里。
廣州沙面建築群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道翠洲社區 |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時代 | 清 | ||||
編號 | 4-209 | ||||
認定時間 | 1996年11月 | ||||
|
在拾翠洲時代建有津亭。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英法兩國在廣州河南首次選點建立租界。1843年在廣州,英國原預想租用十三行對岸河南的數十畝田地,時清廷並無異議,而地方鄉紳「會齊四十八鄉,集約二千餘人」大肆反對徵地,英方同意放棄選擇。直到1859年7月,正式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處租獲沙面。
其改選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距離清朝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唯一的的外貿區「廣東十三行」相當近)作為租界地址後,填築成島,並於1861年簽訂租約。島上西部4/5劃為廣州英租界,約44英畝(264畝),東部1/5劃為廣州法租界,約11英畝(66畝)。每畝年繳地租1500制錢,中國政府放棄對沙面的一切權利。英法租界各有一橋與廣州河北(華界)相通。
在之後的大半個世紀裏,英法兩國取得了在沙面島上的許多特權,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大量移入,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此,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予附近的中國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島因此成為後來中國乃至附近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人士抗議與攻擊的目標。如發生在1920年代的廣州市民多次反殖民遊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鴻泰在沙面行刺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馬蘭等等。
1942年,大日本帝國將對英國宣戰後佔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同年,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二戰結束後,新成立的法國臨時政府正式宣佈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政府。
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強拆九龍城民房。事件觸發了中英雙方圍繞九龍城主權問題的交涉,並引發中國內地民眾抗議港英政府的浪潮。廣州成立了「粵穗各界對九龍事件外交後援會」,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遊行最終失控,釀成了火燒英國領事館的「沙面事件」。
1996年,沙面的建築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目前,沙面是廣州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島上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建築方面,多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造,並帶有西方風格,島上建有白天鵝賓館等星級酒店,因此經常可見外籍人士在此留連。
沙面傳統上是各國駐廣州領事館的集中地區,但因應領事館自身規模的擴大和市內其他區域的快速發展,多數領事館已經從沙面遷出,隨着美國領事館在2013年7月遷往珠江新城,現時島上只剩波蘭領事館留守。
島上目前駐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等行政機關,廣藥集團、美晨集團等企業總部。
沙面島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共有54處[2]。主要建築風格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英法殖民地風格、中期的仿古折中主義風格以及後期的現代主義風格。
序號 | 名稱 | 圖片 | 地點 | 年代 | 保護等級 | 備註 |
---|---|---|---|---|---|---|
1 | 聖公會基督教堂舊址 | 沙面南街60號 | 1865年 | A類 | ||
2 | 環沙面島舊石堤、石埗頭 | 環沙面南北堤岸 | 1859年 | B類 | ||
3 | 英國領事館東、西副樓舊址 | 沙面南街44、46號 | 1865年 | A類 | ||
4 | 沙面一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 沙面一街16、18、20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5 |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 | 沙面一街3號 | 20世紀初 | A類 | 原名馬文治大廈(Bomanjee Building),曾被譽為「沙面第一樓」,然而在2007年被違規改建慘遭大面積「毀容」,上百年前從歐洲漂洋過海運來廣州的建築物料受損嚴重,大量歷史信息隨之丟失[3]。 | |
6 | 沙面北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 沙面北街91、93、95、97、99號 | 20世紀初 | A類 | 原名昌利排屋(Mehta Terrace)。 | |
7 | 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舊址 | 沙面北街73號 | 20世紀初 | B類 | ||
8 | 三菱洋行舊址 | 沙面北街65號 | 1915年 | B類 | ||
9 | 沙面游泳池 | 沙面北街51號 | 1887年 | B類 | ||
10 | 好時洋行、德士古洋行舊址 | 沙面北街61號、沙面三街5、7號 | 1908年 | B類 | ||
11 | 沙面北街私人住宅舊址 | 沙面北街43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12 | 沙面西橋 | 沙面北街與沙面三街交匯處 | 1861年 | A類 | ||
13 | 葛理福孚公司舊址 | 沙面北街39、41號 | 20世紀初 | B類 | ||
14 | 香港牛奶公司製冰廠舊址 | 沙面北街29、31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15 | 捷克領事館舊址 | 沙面北街1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16 | 法國巡捕房舊址 | 沙面大街1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17 |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 | 沙面大街14號 | 1890年 | A類 | ||
18 | 沙面大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 沙面大街16、18、20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19 | 法國傳教社住宅樓舊址 | 沙面大街36、38號 | 19世紀下半葉 | B類 | ||
20 | 萬國寶通銀行舊址 | 沙面大街46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21 | 旗昌洋行舊址 | 沙面大街48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22 | 滙豐銀行舊址 | 沙面大街54號 | 初建於1865年 重建於1920年 | |||
23 | 正金銀行舊址 | 沙面大街56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24 | 洛士利洋行舊址 | 沙面大街62號 | 清末民初 | B類 | ||
25 | 廣州俱樂部舊址 | 沙面大街60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26 | 蘇聯領事館舊址 | 沙面大街68號 | 1916年 | A類 | ||
27 | 台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 | 沙面大街26號 | 1907年 | B類 | 1919年10月15日,新華社華南總分社在此正式掛牌,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建立的第一家新聞媒體。10月24日,新華社華南總分社的第一條電訊稿向世界發出。 | |
28 | 英國醫院舊址 | 沙面大街22、24號 | 1932年 | B類 | ||
29 | 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 沙面大街59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30 | 渣打銀行舊址 | 沙面大街49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31 | 天祥洋行舊址 | 沙面大街61號 | 1924年 | B類 | ||
32 | 英國聖公會牧師住宅舊址 | 沙面大街69號 | 1865年 | B類 | ||
33 | 沙宣洋行舊址 | 沙面大街39、41號、沙面二街4、6號 | 1908年 | B類 | ||
34 | 中國鹽務副總稽核住宅舊址 | 沙面南街58號 | 20世紀初 | A類 | ||
35 | 法國兵營舊址 | 沙面大街10、12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36 | 海關館舍舊址(紅樓) | 沙面大街2、4、6號 | 1907年 | A類 | ||
37 | 中法實業銀行舊址 | 沙面南街22號 | 1913年 | A類 | ||
38 | 寶華義洋行舊址 | 沙面南街14號 | 1890年 | A類 | ||
39 | 法國領事館舊址 | 沙面南街20號 | 1915年 | A類 | ||
40 | 法國海軍辦事處舊址 | 沙面南街12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41 | 滙豐銀行宿舍舊址 | 沙面南街24號 | 20世紀初 | B類 | 原名巴倫治屋(Pallonjee House),以原第一任主人巴倫治命名,巴倫治家族曾為晚清時期省港地區的巴斯商人望族。早在1794年,考瓦斯治·巴倫治就在廣州建立了巴倫治洋行,後來遷往香港,成為第一家在香港開辦事處的印度公司。不過暫未能確認該建築牽涉巴倫治洋行,但可以肯定這處是由巴斯商人始建[3]。 | |
42 | 泰國人俱樂部舊址 | 沙面南街34號 | 19世紀末 | A類 | ||
43 | 太古洋行舊址 | 沙面南街48號 | 1881年 | B類 | ||
44 | 新沙宣洋行舊址 | 沙面南街50號 | 1907年 | B類 | ||
45 | 法國傳教社樓舊址 | 沙面南街42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46 | 赫德爵士樓舊址 | 沙面五街1號 | 20世紀初 | B類 | ||
47 | 泰和洋行舊址 | 沙面五街4號 | 20世紀初 | B類 | ||
48 | 沙面南街印度人住宅舊址 | 沙面南街2、4、6、8、10號 | 19世紀下半葉 | B類 | ||
49 | 屈臣氏藥房舊址 | 沙面三街4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50 | 慎昌洋行舊址 | 沙面四街8號 | 19世紀末 | B類 | ||
51 | 美國領事館舊址 | 沙面三街2號 | 20世紀40年代 | B類 | ||
52 | 沙面網球場 | 沙面南街5號 | 清末 | B類 | ||
53 | 法國租界花園 | 沙面南街7號 | 清末 | B類 | ||
54 | 皇后花園 | 沙面南街3號沙面公園內 | 清末 | B類 |
除了以上5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外,島上還有其他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近代建築[4]:
序號 | 名稱 | 圖片 | 地點 | 年代 | 備註 |
---|---|---|---|---|---|
1 | 基督教循道會用房 | 沙面北街67號 | 19世紀末 | ||
2 | 東方匯理銀行副樓 | 沙面大街19、21、23、25、27、29號 | 原名加蘭治排屋(Karanjee Terrace),據載該處為沙面最早架設電燈的建築物[5]。 | ||
3 | 基督教循道會用房 | 沙面大街50、52號 | 19世紀末 | ||
4 | 卜內門洋鹼公司舊址 | 沙面大街58號 | |||
5 | 同和洋行舊址 | 沙面大街64號 | |||
6 | 東方匯理銀行(早期)舊址 | 沙面南街16、18號 | 1890年 | ||
7 | 於仁保險公司舊址 | 沙面南街28號 | 19世紀末 | ||
8 | 後期住宅 | 沙面一街4、6、8、10、12、14號 | 20世紀初 | ||
9 | 屈臣氏藥房副樓 | 沙面三街6號 | |||
10 | 沙面東橋 | 沙面大街東端 | 20世紀初 | ||
11 | 住宅 | 沙面南街30號 | 1905年 | ||
12 | 住宅 | 沙面南街32號 | 1905年 | ||
13 | 住宅 | 沙面大街28、30號 | 20世紀初 | ||
14 | 住宅 | 沙面大街11號 | 20世紀初 | ||
15 | 住宅 | 沙面大街13號 | 20世紀初 | ||
16 | 東方修焊有限公司舊址 | 沙面北街5號 | 20世紀初 | ||
17 |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神父樓、修女樓 | 沙面大街14號副樓 | 19世紀末 | ||
18 | 法國巡捕房臨時監牢 | 沙面大街1-1號 | 20世紀初 | ||
19 | 倉庫 | 沙面北街35號 |
沙面島成為租界後,島上設立了工部局、巡捕房、郵局等市政機構,並有許多外國銀行、洋行在此經營。沙面是由英國人一手一腳興建,歷經百年華洋雜處,故此街名及商號皆極盡特色。
1942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後,為道路重新命名。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沙面的洋行陸續關閉,外國銀行相繼撤離。只剩下域多厘新酒店在被新政府接管後,改為廣東勝利賓館營運至現代。
島內租界的管治分別由英租界的沙面工部局(Shameen Municipal Council)和法租界的沙面工部局(Conseil Municipal de Shameen)負責,是租界外籍居民自決產生的自治組織。工部局會具體管理沙面內的治安、行政等事務,下設有巡捕房,負責各自租界的治安及簽發租界出入證等[6]。
在租界時期,沙面島內的道路均以西文命名。汪精衛政權接管沙面之後,為道路更名。文化大革命期間,道路再次被改名,並沿用至今。
東西走向的道路有:
南北走向的道路有:
另有沿岸堤名,現代不存此類叫法:
共有7座橋樑作為進出沙面島的通道,自西向東分別為:
沙面島目前共有4個石埗頭,分佈在南北堤岸(南岸1個,北岸3個)。
沙面島石埗頭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租界時期,沙面島共有7個石埗頭。沙面島北邊、沙基涌畔有3個埗頭。沙面島南邊、珠江河畔有4個埗頭,分別是:船庫埗(Boathouse Steps)、干諾埗(Connaught Steps)、領事埗(Consular Steps)、法國埗(French Steps)。
1980年代興建白天鵝賓館時,在沙面島南邊填江造地,破壞了珠江邊4個埗頭中的3個,只有法國埗保留下來。沙基涌邊的3個埗頭則至今保存完好。
沙面島上綠樹成蔭,現有一千餘棵樹木,其中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共有137棵,包括68棵細葉榕和63棵樟樹,另有扁桃、假柿木姜子、大葉桉、朴樹、黃葛樹等。島上樹齡最長的樹是位於沙面四街北面的一棵樟樹,成活於1685年。樹齡最長的榕樹則位於沙面南街1號,成活於1788年。
在成為英法租界之前,沙面已有不少樹木。成為租界以後,在1864年和1878年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基本形成了如今的綠化面貌。
沙面島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沙面環境幽靜,珠江對岸是地形平坦的芳村,與芳村相望的河面開闊,是每年鳥類遷徙過程中的轉接站之一;第二,沙面島的樹木為喜歡尋找洞穴造巢的鳥種提供了很好的住所,中低層的園林灌木和草本類植物是一些鳥類的活動區域,古建築群中的閣樓、百葉窗和煙囪等結構也為鳥類提供很好的現成住所。沙面島常見的留鳥有20多種,候鳥的主要種類是絲光椋鳥和灰椋鳥。
沙面的郵政編碼是510130,目前島上有四個郵筒/郵箱提供郵寄服務:
序號 | 式樣 | 開箱時間 | 位置 |
---|---|---|---|
1 | 郵筒 | 周一至周日10:30 | 沙面四街與沙面大街相交處 |
2 | 郵筒 | 周一至周日10:40 | 沙面二街與沙面北街相交處 |
3 | 郵箱 | 周一至周日10:45 | 沙面三街5號 |
4 | 郵筒 | 周一至周日10:55 | 沙面南街東端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