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汶萊馬來語(汶萊馬來語:Bahasa Melayu Brunei;爪夷文: بهاس ملايو بروني)是汶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砂拉越和沙巴部分地區的通用語(如納閩、林夢、老越、實必丹等地)[2][3]。雖然標準馬來語被推廣為汶萊的官方國家語言,但汶萊馬來語在社會上佔主導地位,並且目前存在取代汶萊境內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如杜順語(英語:Dusun language)及都東語(英語:Tutong language)的趨勢[4][5],亦因此汶萊存在雙層語言的現象,其中汶萊馬來語常用於日常交流,與上述地方語言和各種馬來語克里奧爾語共存,而正式場合中則使用標準馬來語。汶萊馬來語與標準馬來語具顯著相似度,幾乎可以相互理解[6],與標準馬來語有大約 84% 同源[7]。
汶萊馬來語 | 標準馬來語 | 詞義 |
---|---|---|
Aku/ku | 第一人稱單數 | |
Saya | ||
Peramba | Patik | 與皇室成員交談時的第一人稱單數 |
Awak | 第二人稱單數 | |
Kau | ||
Ko | ||
Awda | Anda | 來自(si) awang及(si) dayang,其用法與馬來語單詞anda一致 |
Kamu | 第二人稱複數 | |
Ia | Dia | 第三人稱單數 |
Kitani | Kita | 第一人稱複數(含聽話者) |
Kita | 可以像kitani或者biskita一樣使用 | |
Si awang | Beliau | 男性第三人稱單數 |
Si dayang | 女性第三人稱單數 | |
Biskita | Kita | 稱呼年長聽眾時使用的第一人稱複數 |
Cinta | Tercinta | 稱呼所愛的人 |
Ani | Ini | 這 |
Atu | Itu | 那 |
(Di) mana? | (在)哪裏? | |
Ke mana? | 去哪裏? | |
Lelaki | 男人 | |
Laki-laki | ||
Perempuan | 女人 | |
Bini-bini[a] | ||
Budiman | Tuan/Encik | 一位紳士 |
Kebawah Duli | Baginda | 陛下 |
Awu | 是 | |
Ya | ||
Inda | 否 | |
Tidak | ||
kabat | Tutup | 關閉(門等) |
Makan | 吃 | |
Suka | 喜歡 | |
Cali | Lawak | 有趣(形容詞),源自查理卓別林 |
Siuk | Syok | cf. 馬來西亞:syok, 新加坡:shiok |
Lakas | Lekas | 快、快點(亦用作感嘆詞) |
Karang | Nanti | 稍後,不久之後 |
Tarus | Terus | 立即地 |
Manada | Mana ada | 用作處於否認狀態時的術語(如「不可能」、「不行」) |
Baiktah | Lebih baik | 不妨... |
Orang putih | Orang putih; Mat salleh | 一般指西方白人 |
Kaling | 指具有印度人血統的汶萊人。(通常被認為是貶義詞)[8] |
|df=
(幫助)|doi-access=表達式錯誤:無法識別標點符號「年」。
(幫助), with supplementary sound recordings.|doi-access=表達式錯誤:無法識別標點符號「年」。
(幫助), with supplementary sound recordings.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