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端儀
香港演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演員生涯
江端儀原籍廣東省南海縣,1923年出生於北京。江端儀的祖父是廣東太史公江孔殷,父親是民國時期的國會議員,叔父是粵曲名作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江端儀容貌姣好,6歲時便開始客串童星,演出《聰明笨伯》;1937年(14歲)正式從影,取藝名梅綺。參演的第一部是電影《百戰餘生》(1937)。 她從影共23年時間,主演過70餘部影片。
梅綺的父母自由戀愛結婚,母親是在北京入讀教會學校的知識女性,不被江太史公接受,在廣州為梅綺父親另納親事。梅綺幼年即被信仰基督教的母親帶到教堂領洗。她6歲在上海入讀郇光小學期間,因母親與電影界朋友相熟,曾讓她在多部電影中擔任童星,首部演出的電影是梅雪儔導演的"聰明笨伯",母親取其藝名為江麗麗。十歲隨父母返回廣州定居,入讀潔芳女子師範學校。由於江太史門第人際關係複雜,梅綺的母親飽受歧視,父親又不長進。梅綺初中畢業後, 兩度離家出走, 到香港謀生,自食其力。
1937年,梅綺在香港拍電影時與張瑛認識,繼而相戀,1941年12月5日,二人在香港結婚。不久香港淪陷,為免遭日本人利用,他們與不少影人都設法逃離香港,輾轉到了廣州灣、廣西等地區避亂。期間梅綺曾與馬師曾合演粵劇、開過小店、做過貿易生意,及在廣西誕下一女。戰後她和張瑛先後返回香港。於1946年離異。梅綺其後在上海與一名黎姓商人再婚,育有一子一女。幾年後亦離異[1]。
1948年,梅綺由上海返回香港再投身電影工作,到1957年底,她因為患嚴重的胃潰瘍纏綿病榻,性命垂危。令她對宗教信仰有更深刻的體會。康復後熱衷宗教活動, 以原名江端儀, 在香港九龍各處禮拜堂作見證,引起不小的轟動。同時,她參加了中華傳道會主辦的「培靈學院」[2],鑽研聖經。
1959年9月21日,梅綺在拍攝電影《哪吒劈山救母》後,決定結束影藝生涯,不久就正式宣佈退出影壇,專注從事傳道工作。先後到東南亞和台灣舉行佈道會。
她戲路較廣,曾演過女傭、交際花、無知少女、冷血兇手等各種角色,均演得出色。
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成立「仙鳳鳴劇團」,上演唐滌生編劇的《紅樓夢》,梅綺客串飾演薛寶釵一角,這是她在香港粵劇舞臺上唯一的演出。她也拍過幾部粵語戲曲片,其告別作《哪吒劈山救母》(1960)便是其一。
主要作品
- 《百戰餘生》(1937年)
- 《夜上海》(1941年)
- 《蝴蝶夫人》(1948年)
- 《此恨綿綿無絕期》(1948年)
- 《郎是春日風》(1949年)
- 《家》(1953年)
- 《日出》(1953年)
- 《金蘭姊妹》(1954年)
- 《發達之人》(1956年)
- 《金山大少》(1959年)
- 《哪吒劈山救母》(1960年)
重建新約教會
脫離影壇後,江端儀忙於到處作見證[3] ,在到處講道時,指責各主流宗派教會不相信靈恩是大罪,並開始說預言。翌年,江端儀又在密室中祈禱200多天,寫成了《生命證道集》,自稱從上帝得到啟示,要在末後日子傳講「血、水、聖靈的全備真理」。認為各教派均已背離真道, 教會組織是人意的宗派組織,忽略了靈浸的目的。因此各宗派都沒有純全的道理,惟有她所領受的血、水、聖靈才是全備真理。
1963年7月,江端儀在香港重建了新約教會,她認為自己重建的新約教會才是唯一受聖靈感召的真教會,是在重新建立新約初期原始正統的教會,因此鼓勵其他基督徒加入新約教會,脫離聖公會宗派[4]。
隨後江端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吸引到一批對自己原宗派不滿的信徒,脫離原宗派,建立了11個教會,分佈在檳城、雙溪大年、太平、怡保、吉隆玻、新加坡等地,其中新加坡、檳城、吉隆玻3地人數較多。[5]
1960年代初,臺灣地方教會(外界常稱其為聚會所)發生大分裂[6],在1965年底,江端儀到臺灣傳道,吸引到不少離開地方教會的信徒[7],成立了30多處新約教會,其中來自台南的洪以利亞(洪三期),得到江端儀重用,把他調到臺北,讓他帶領臺灣最大的新約教會,新約教會, 後來發展成今日高雄那瑪夏區的錫安山教民聚居地。錫安山上有設施紀念梅綺,及介紹她和新約教會的歷史。
江的教導引起當時許多教派的強烈批評,指其拆毀及分裂教會[8]。
1966年8月17日,江端儀在香港因舌癌病逝,終年43歲。
1966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1時在香港萬國殯儀館的「伊甸廳」舉行喪禮,不設靈堂,謝絕花牌及輓聯,遺體著樸素的淺藍色長衫不化妝。
著作
- 《生命證道集》
- 《戲劇的人生》香港: 文宗出版社. 1956.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