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甲酰化反應也稱羰基合成,是工業上用烯烴氫氣一氧化碳在高壓(10-100atm)加熱(40-200°C)和過渡金屬催化下反應製備類的方法。反應的總體結果是醛基和氫分別加到烯烴雙鍵的兩端,生成增加一個碳的醛的兩種異構體的混合物。該法首先由Otto Roelen發現,[1]在化學工業上的應用很廣。生成的醛是重要的精細化工產品,可以作為很多產品的合成原料。

該反應的催化劑多為Co、Rh、Ir的配合物,其種類隨氫甲酰化反應的進展而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從最初的四羰基氫鈷–經叔膦(如三丁基膦)改性的鈷催化劑–銠催化劑(如HRh(CO)(PPh3)3).BASF 使用Co, SHELL使用Co/PR3, UCC使用Rh/PR3, RCH–RP使用Rh/TPPTS. 催化劑Rh相對於Co更好,因為其更高的選擇性,以及更好的活性在低壓下。目前研究中的多相催化劑。[2][3][4]

反應機理

四羰基氫鈷(HCo(CO)4)為例,反應的催化機理為:

18價電子的四羰基氫鈷發生配體交換,生成與烯烴絡合的中間體。與鈷相連的氫對烯烴發生遷移插入反應,生成烴基羰基鈷,然後再與一個CO絡合,烴基發生遷移插入,生成活性的酰基羰基鈷中間體。它與氫發生氧化插入,生成金屬氫配合物,而後發生還原消除反應,生成一分子醛和16價電子的三羰基鈷中間體,完成一個循環。
Thumb
乙烯氫甲酰化反應機理 四羰基氫鈷催化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