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權西路站
台北捷運的轉乘車站,當地地名「柴寮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5月23日) |
民權西路站位於台北市中山區、大同區交界處,當地地名「柴寮仔」,為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淡水線)與中和新蘆線(新莊線)交會的捷運車站,本站與圓山站之間為淡水線地下段至架空段之過渡帶。
Remove ads
車站概要
車站位於民權西路與捷運線形公園交叉口,接近承德路、中山北路,淡水信義線車站位於線形公園下方,中和新蘆線車站位於民權西路下方,站名取自所在街道名稱,本站與圓山站間為淡水線地下段至架空段之過渡帶。車站編號方面,淡水信義線為R13,中和新蘆線為O11。興建時曾暫名「民權」。
車站構造
地下垂直交會車站,共計10處出入口,為台北捷運出入口最多的車站。[2]:353此外,出入口第二多的車站為古亭站,共計9個。本站由於座落於捷運線型公園且位在淡水線地下至架空過渡段,本站為少數大堂位於地面層的地下車站,偌大的地面站體屋頂見不到柱子支撐,而由大量桁架結構支撐為其特色,類似的設計亦可於北投站見到。本站之淡水信義線月台設有月台閘門,中和新蘆線月台設有月台幕門。
地面 | 淡水信義線 大堂層 |
出入口1-4、詢問處、自動售票機、驗票閘門 洗手間(站體北側付費區內) |
地下 一樓 | ||
地下道 | ||
地下道(站外,出口1旁,通往撫順街、民權西路北側) | ||
一月台 | ←![]() | |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 ||
二月台 | ![]() | |
地下 二樓 |
中和新蘆線 大堂層 |
扶手電梯往地面淡水線大堂、出入口5-10 詢問處、自動售票機、驗票閘門 洗手間(站體西側付費區外、東側付費區內) |
地下 三樓 |
三月台 | ←![]() |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 ||
四月台 | ![]() |
本站共計十處出入口,其中出口1至4為新蘆線通車前之原淡水線站體出口,站體與大堂設於地面層,並於於偌大地面站體之北、西、南、東側各設置一出口(分別為出口1至4),無障礙坡道設於出口1。除該站十處出入口外,亦有兩處地下道出口可通往出口1。
歷史
- 1997年3月28日:淡水線(地下1樓)民權西路站隨着淡水線「淡水← →中山」段正式通車而啟用[3](p. 327)。
- 2003年:配合台北市政府改採漢語拼音為主要譯名標準的新政策,站名的官方英譯由原本威妥瑪拼音的Minchuan West Road Station改為Minquan West Road Station。[4]
- 2010年11月3日:新莊線(地下3樓)民權西路站隨着新莊線「大橋頭← →忠孝新生」與蘆洲線「蘆洲← →大橋頭」段正式通車而啟用[3](p. 331)。
- 2012年1月5日:新莊線「輔大← →大橋頭」正式通車,新增「輔大← →忠孝新生」營運模式[3](p. 332)。
- 2012年9月30日,新莊線「忠孝新生← →古亭」正式通車,「北投-南勢角」營運模式正式走入歷史,改成「輔大← →南勢角」、「蘆洲← →南勢角」營運模式[3](p. 332)。
- 2012年12月8日:淡水線一輛往新店的列車因沒對準月台護欄而無法開門載客,造成延誤。
- 2013年8月26日:淡水線增設月台閘門正式啟用。[5]
- 2013年11月24日:信義線正式通車,新增「北投← →象山」營運模式。
- 2014年11月15日,捷運松山線通車,「淡水← →新店」營運模式正式走入歷史,運行於本站淡水信義線的「北投← →象山」營運模式保留但改在繁忙時段開行,並新增「淡水← →象山」與「北投← →大安」(非繁忙時段)兩種營運模式。
- 2015年8月8日:「淡水← →圓山」段由於蘇迪勒颱風過境停駛,故自象山站發出列車僅行駛至本站,直到晚上6點恢復全線正常營運。
- 2024年4月25日:16點51分淡水信義線往象山方向月台發生旅客翻越月台閘門被行駛中列車捲入事件,造成捷運班距受影響,事發後民權西路站至劍潭站採單線雙向運行,雙連站至士林站已啟動巴士接駁,17點29分恢復全線正常營運。[6]
Remove ads
利用狀況
根據2024年12月資料,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48,803[1]人次,在台北捷運各站中排行第36名。
Remove ads
相片集
-
一月台(淡水/北投方向)(新莊線通車前)
-
二月台(象山/大安方向)(新莊線通車前)
-
民權西路車站站體
-
民權西路站B2橙綫大堂層
-
淡水信義線月台(2015年)
-
中和新蘆線月台
-
蘆洲線完工後,民權西路站新建的出口大堂
-
信義線通車前(攝於2010年4月)
-
民權西路站出口1
車站周邊
巴士資訊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