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步月樓戰役,又因戰場地點當年稱為六根莊,亦稱為「六根莊之戰」,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的1895年10月11日,交戰方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與當地客家人所集結的聯軍,最終日軍獲勝。步月樓是當時客家人首領之一的蕭光明指揮作戰的所在,是當時蕭家書房,也是蕭家專用出城門樓,位於今日屏東縣佳冬鄉佳冬村[1]。
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結果由大日本帝國獲勝。清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福建台灣省予日本;而在當地,不願接受日本統治的士人成立了臺灣民主國,邱鳳揚是當時的客家人領袖,他號召成立了六堆客家義軍,六堆的「堆」通「隊」,指右堆、左堆、後堆、中堆、先鋒堆、前堆,共同對抗日軍[2]。
六根莊,嘉慶年後分上、「下六根」;「上六根」後稱「金隆莊」,位於今長治鄉,六根莊當時又稱下六根[3][4]。六根莊在日治時期稱「茄苳腳」,「腳」是聚落之意;後因日方推行地名雅化,「茄苳腳」改為佳冬。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佳冬再分劃為佳冬村與六根村[5]。而六根當時屬於六堆中的左堆,義軍首領為左堆總理蕭光明,是當地富商。
1895年10月10日,日軍由馬公港搭船,預定由屏東往台南會師。11日清晨抵達登陸地番仔崙莊[6],先派陸戰隊上岸偵察。上午8時,再命陸軍部隊上岸搭橋,並切斷台南至恆春間的電線。當時八重山通報艦已發現下埔頭[7]有敵軍蹤跡,立刻予以砲擊,敵軍退回村內;8時,步兵第4聯隊第一大隊受命佔領塭仔新打港[8]至茄苳腳一帶,以利大部隊推進。第一大隊長山田忠三郎少佐派第二中隊[9]往塭仔新打,第三中隊[10]往茄苳腳。
8時20分左右,二中隊開始推進,三中隊與最後登陸的一中隊跟在二中隊後面。二中隊行至大莊[11],發現義軍自埔頭前來,將之擊潰,義軍往茄苳腳退去,10時左右,二中隊佔領埔頭;而三中隊發現茄苳腳處立有軍旗,於是三中隊的二小隊往茄苳腳攻擊前進。然而,義軍在當地早已構築了防禦工事,更在堡壘四周挖了寬約2公尺,水深及胸的壕溝,其邊緣佈滿了削成尖刺的竹子,一時之間二小隊陷入苦戰。11時40分,來增援的一支小隊[12]奉命從右側突擊也失敗,隊長身受重傷;之後,另一支小隊[13]越過壕溝,抵達北門大厝[14]牆邊,原想破壞大厝,但因建築堅固異常,內有槍眼[15],且附近義軍皆往此處射擊,此小隊只能躲在牆角。
此時一中隊已抵達茄苳腳南方的下藔[16],聞聽北方有槍砲聲,立刻折回往茄苳腳進發。至距離茄苳腳約700公尺處,已得報前述戰況,一中隊隨即加入攻擊。一中隊派一小隊往南門進攻,其餘往西側。而另一支剛到達埔頭的步兵第12中隊[17],也往右側進攻,茄苳腳此刻被三面包圍,義軍守備開始動搖,婦女老幼由北門逃出。
約當12時30分左右,1中隊、12中隊的一部分,與3中隊的全部衝入村內,開始放火燒屋;而1中隊與12中隊留在村外的部隊則負責開槍射殺從北門逃出者。下午2時20分,步兵第4聯隊收到已完成佔領茄苳腳的報告,步月樓戰事結束。
禮密臣版354頁中記述了同樣的經過,但無準確時間。他寫到日軍有因攻下茄苳腳後獲得彈藥補充,與12門舊式清軍大炮,日清戰史則無提到獲得彈藥大炮,義軍火力記載為擡槍15挺,小銃一百二、三十挺。
兵力部分,《日清戰史》記載當時茄苳腳庄內人口約一千四百餘人,該書將這些包括婦女小孩在內,沒受過軍事訓練的村民也算入抵擋日軍的「兵力」;禮密臣版記載日軍派出2個步兵連兵力,義軍兵力內有包含原清軍,受義軍僱用,故沒有穿黑旗軍服裝,而日清戰史則無清軍在此戰的記載,僅提到清兵在受到八重山艦砲擊後就逃跑躲到村中;而臨近的先鋒堆,上前堆,下中堆收到蕭光明派人求救的消息時已經太晚,但仍集合共約一千餘人要救茄苳腳;不過在還沒抵達前,日軍就已經攻陷茄苳腳,援兵退卻途中在林邊溪處還被日軍截殺,只能往北面逃離[18]。
傷亡部分,禮密臣版記載為日軍16人死61人傷,義軍70人死傷,《日清戰史》記載為1軍官14士兵死,57人傷,義軍「傳聞」有80死20傷,本文兩種記載皆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