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第11任菲律宾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莉亞·科拉桑·「柯莉」·許寰哥·阿基諾(菲律賓語:Maria Corazon "Cory" Cojuangco Aquino,1933年1月25日—2009年8月1日),亦稱科拉桑,本名許娜桑[1],華文媒體通常簡稱阿基諾夫人[2],菲律賓第11任總統,亦是菲律賓及亞洲首位民選女總統,1986年至1992年在任。出身於富裕的閩南家族「許寰哥家族」,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鴻漸村(現屬漳州龍海市)[3];科拉桑曾自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3]。婚前姓名為Maria Corazon Sumulong Cojuanco;其長子貝尼格諾·阿基諾三世(華名亞謹諾)在2010年6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亦擔任總統;其女姬絲·阿基諾為菲律賓演員。
科拉桑·C·阿基諾閣下 Her Excellency Corazon C. Aquino | |
---|---|
第11任菲律賓總統 | |
任期 1986年2月25日—1992年6月30日 | |
總理 | 薩爾瓦多·勞雷爾 |
副總統 | 薩爾瓦多·勞雷爾 |
前任 | 費迪南·馬可斯 |
繼任 | 菲德爾·瓦爾德斯·拉莫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瑪莉亞·科拉桑·蘇穆隆·許寰哥 Maria Corazon Sumulong Cojuangco 1933年1月25日 美屬菲律賓王城區 |
逝世 | 2009年8月1日 菲律賓馬卡蒂馬卡蒂醫學中心 | (76歲)
墓地 | 菲律賓帕拉納克市馬尼拉紀念公園 |
政黨 | 菲律賓自由黨(1982年前) 菲律賓民主黨–人民力量(1982年後) |
其他政黨 | 聯合民族民主組織(1980–1987) |
配偶 | 小貝尼格諾·阿基諾 (1954年結婚—1983年喪偶) |
母校 | 蒙特聖文森學院 遠東大學 |
職業 | 政治人物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簽名 |
她與馬可斯總統最堅定的批評家小班尼格諾·阿基諾參議員結婚。在她的丈夫於1983年8月21日從美國返回菲律賓後被暗殺後,她成為反對派領導人。1985年末,費迪南·馬可斯要求進行大選,阿基諾競選總統,前參議員薩爾瓦多·勞雷爾競選副總統[3]。1986年2月7日舉行大選後,馬可斯和他的競選夥伴被宣佈為獲勝者,因有關選舉欺詐的指控,阿基諾呼籲採取大規模的公民抗命行動。菲律賓武裝部隊的轉向和當地天主教等級制的支持導致了人民力量革命,該革命驅逐了馬可斯。阿基諾於1986年2月25日繼任為總統。
作為總統,阿基諾監督了1987年《憲法》的頒佈,該憲法限制了總統的權力並重新建立了兩院制國會。她的政府非常重視並關注公民自由和人權,以及為解決正在進行的共產主義叛亂和伊斯蘭運動而進行了和平談判。她的經濟政策以恢復經濟健康和信心為中心,並致力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對社會負責的經濟。1987年,她成為第一位獲得享有盛譽的自由獎(Prize For Freedom)的菲律賓人[4]。
對阿基諾政府的幾次政變企圖直到1992年其任期結束,她任內也面臨着各種自然災害。菲德爾·拉莫斯繼任總統後,她重返平民生活,同時繼續公開表達對政治問題的看法。為了表彰她在世界上最和平的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她於1998年獲得了拉蒙·麥格塞塞獎。
科拉桑於1933年出生於菲律賓丹轆省。曾祖父許玉寰,人稱許寰哥。1861年從福建移民到呂宋,與本地女子結婚,皈依天主教,教名「荷西」,人稱「荷西·許寰哥」,從此「許寰哥」(Cojuangco)成為其家族的姓氏。
科拉桑在家中排行第六,十三歲時前往美國並就讀,曾參與194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活動,並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湯瑪斯·杜威。1953年返回菲律賓,並曾在菲律賓遠東大學就讀一學期。
科拉桑22歲時與時任康塞普西翁市長的尼諾·阿基諾(阿基諾二世)[5]結婚,婚後生下了四女一男,包括1960年生下第一個兒子貝尼格諾·阿基諾三世(排行第三)。後來尼諾當選參議員,並逐漸成為對抗時任總統馬可斯獨裁貪腐統治的領導者,尼諾在1972年參議員任內,因計劃挑戰馬可斯的總統寶座而被捕入獄(馬可斯同年修憲廢除總統連任限制及宣佈全國軍事戒嚴,全面實行獨裁統治)。也由於此原故,1980年阿基諾夫婦被迫出亡美國紐約。
1983年8月21日,阿基諾夫婦結束在美國的流亡生活回到菲律賓,但尼諾卻在眾目睽睽下於馬尼拉機場遭到刺殺喪命,一般認為是總統馬可斯唆使。羅福全曾回憶阿基諾遇刺是臺北有人將阿基諾的行程機密外洩致使。[6]:316[a]此事引起反對勢力的群情激憤,而沒有政治經驗的科拉桑成為了大眾的焦點,凝聚了反對馬可斯統治的人。1986年科拉桑被推舉在總統選舉中挑戰馬可斯,科拉桑於是在「人民力量革命」中順利打倒了馬可斯,就任總統,而馬可斯夫婦則流亡美國夏威夷。
在美國的壓力下,馬可斯突然於1985年11月3日宣佈將提前一年舉行總統大選,以正當化其統治。[8]12月初,在野陣營經天主教樞機主教辛海棉樞機主教出面協調後推舉科拉桑與最大在野黨領袖參議員勞瑞爾(Salvador Laurel)搭檔參加1986年2月7日的大選。[8][9][10]據時任臺灣副總統李登輝指出,科拉桑選舉時,李登輝請人給她經濟援助。李登輝指出由於阿基諾夫人本姓許,獲得許多許姓臺灣人支持她,包括太子汽車的許勝發就幫助過她。[7]:165
雖然選舉結果顯示馬可斯勝選,但來自全國各地的選舉舞弊投訴紛至沓來,馬可斯於2月15日自行宣佈當選;最後由參謀副總長拉莫斯與國防部長安里爾出面表示「尊重選舉結果」之下,人民開始在街頭行反馬可斯集會,發起「人民力量革命」。2月24日,馬可斯透過電視台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同時美國政府在壓力下也要求馬可斯下臺。2月25日馬可斯上午自行宣佈就職,中午12時前往總統府馬拉干鄢宮,當天晚上群眾包圍馬拉干鄢宮,9時在美國駐菲大使館安排下馬可斯搭直昇機離開馬拉干鄢宮,經關島流亡至美國夏威夷。科拉桑正式就任總統,並立刻得到當時雷根的美國政府承認。
科拉桑當選時承諾:
總統任內,科拉桑成功制定了新憲法,總統任期由四年延至六年,但不得競選連任;經濟及政治改革則不甚成功,貪污及家族寡頭政治在全國政壇仍十分盛行,原本支持馬可斯的軍方仍具有強大影響力。1992年卸任時,菲國經濟成長率為0.3%,為當時亞洲比較落後的經濟體之一,任內呂宋島火山爆發。
科拉桑在任內開始農業綜合改革方案(Comprehensive Agrarian Reform Program),聲明從自家的大莊園開始改革,希望改善菲國土地、收入分配不均等長久問題。不過在其任內效果有限。[12]
科拉桑曾和菲律賓共產黨新人民軍和談,但共產黨所要求的停止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以及土地改革,與科拉桑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很大的出入。另一方面,菲律賓國軍部分軍官因為反對和談與其他原因(不少軍官為原支持馬可斯的勢力),曾於1987年8月28日發動政變。叛亂軍人攻入總統府,科拉桑兒子諾諾·阿基諾的三名保鏢均中槍身亡,諾諾也身中五槍,但倖免於難,政變雖未成功,但對共產黨和談因此停止。[13]1989年又有一次未成功政變。科拉桑總統任內共歷經八次政變。
科拉桑在1991年停止「美菲軍事基地協定」,撤除了美軍蘇比克灣基地與克拉克空軍基地。
在國際上,菲律賓美軍基地是冷戰圍堵政策的重要基地與所謂「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保障。
對菲律賓來說,美軍基地有穩定政局、治安和人心的效果。駐菲美軍對菲國經濟也很重要。在新協定下,1984年到1989年,菲國靠這兩座美軍基地向美國收取了9億美元。另一方面,駐菲美軍當時也提供了當地居民約四萬個工作,是菲國第二大機構。1980到1986年間,這些工作佔了菲律賓國內生產總額的5.16%。但駐菲美軍也刺激了菲國民族主義,引起自由派、共產主義人士反彈。1990年5月13日,學生與民間團體就發動了反美軍基地示威,要求美國撤軍。
對美國來說,在新協定下維持駐軍基地已太過昂貴。而駐菲美軍所遭受的反美聲浪甚至於排美攻擊也是一大隱憂。加上冷戰結束,駐軍基地必要性已降低。[14]1991年,美國不同意菲國提出的基地費用。美菲軍事基地協定不再續約。美軍撤離蘇比克灣與克拉克空軍基地。科拉桑則實施之前國內決定的替代方案,將基地改為「自由經濟特區」。然而美國和菲律賓在軍事上仍保持密切合作關係。
1992年科拉桑卸任,由菲德爾·拉莫斯將軍接任。科拉桑卸任後仍有參加政治活動。1997年,拉莫斯企圖修憲將國家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以延長統治,科拉桑與辛海棉於9月21日發動60萬人反修憲遊行,結果拉莫斯表態不會競選連任。1998年總統大選,科拉桑與辛海棉支持自由黨華裔候選人林雯洛,結果落選。[15]2001年1月,科拉桑再度參與了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結果涉及貪污的總統艾斯特拉達被迫下台。
2008年3月24日證實患上第四期結腸癌,並於翌日起接受化學治療,2009年8月因癌症導致心臟及呼吸系統衰竭病逝[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