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椎魚龍屬(屬名:Cymbospondylus[註 1])是魚龍類的一個基群,生存於三疊紀中晚期,身形修長,體型因物種而異,但整體而言是中至大型的魚龍,最大的物種全長可能超過17米[2]。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3]、德國南部[4]、瑞士、意大利北部[5],以及斯匹茲卑爾根島[6]。杯椎魚龍屬一度被認為屬於薩斯特魚龍科[7],晚近的研究則顯示其比薩斯特魚龍科更原始[8][9]。
杯椎魚龍屬 化石時期:三疊紀中期至後期,
| |
---|---|
杯椎魚龍的想像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
科: | †杯椎魚龍科 Cymbospondylidae |
屬: | †杯椎魚龍屬 Cymbospondylus Leidy, 1868 |
模式種 | |
魚形杯椎魚龍 Cymbospondylus piscosus Leidy, 1868
| |
其他物種 | |
|
發現與化石
杯椎魚龍的化石已在德國與內華達州發現,第一個種是由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在1868年所命名。直到20世紀初才發現第一個完整化石。據稱,早年曾有內華達州銀礦工人將杯椎魚龍化石當作木板使用,杯椎魚龍目前是內華達州的州化石。
敘述
儘管較為原始,杯椎魚龍是最長的魚龍類之一,化石顯示身長約6-10米[10]。杯椎魚龍是最不像魚類的魚龍類之一,背部沒有背鰭,尾巴有長的下鰭。牠們擁有延長的口鼻部,類似其他魚龍類[11]。
儘管杯椎魚龍的體型大,牠們無法威脅到同時代的其他海生爬行動物,例如幻龍。杯椎魚龍的頭部長約1米[10],頜部大,具有多排小型牙齒,無法咬住、固定住大型動物。杯椎魚龍的小型牙齒,可能用來咬住、固定小到中型獵物,例如:小型魚類、箭石、頭足類、菊石。杯椎魚龍的長尾部,適合用來游泳,可使杯椎魚龍以快速度衝進魚群捕食。
成年杯椎魚龍可能將許多時間潛水在深海捕食魚類,只有在生產、捕食特定食物來源時游泳到淺水地區。如同其他魚龍類,杯椎魚龍可能直接產下幼體,因為牠們的體型無法到海岸產蛋[10]。在這種狀況下,可能只有少數個體可以生長到成年個體。
杯椎魚龍尾部為鰻魚狀,接近身長的一半,結構是比較原始的,牠們可能以原始的游泳方式前進。杯椎魚龍可能藉由擺動牠們的身體來前進,類似現代海蛇。杯椎魚龍的鰭狀肢可能當作在水中的穩定器,並減緩牠們的游泳速度[11]。
大眾文化
杯椎魚龍出現於BBC的電視節目《海底霸王》(Sea Monsters)。牠們被描述成三疊紀海域的頂級掠食者。在節目中,奈吉爾·馬文與一隻杯椎魚龍正面交鋒,並以電擊槍將其驅趕走。
在BBC出版的《The Complete Guide to Prehistoric Life》,錯誤地將杯椎魚龍描述為最大型的魚龍類,實際上應該是薩斯特魚龍。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