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寬(498年—561年8月6日),字景仁,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出自弘農楊氏越公房,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楊寬的祖父楊恩是北魏鎮遠將軍、河間內史。父親楊鈞博學記憶力強,被舉薦為秀才,出任大理平,又轉任廷尉正,屢次升任洛陽縣縣令、左中郎將、華州大中正、河南尹、廷尉卿、安北將軍、七兵尚書、北道大行台、恆州刺史、懷朔鎮將,在懷朔鎮去世,朝廷贈予侍中、司空公,又追封臨貞縣伯,諡號恭[1]。
楊寬小時候有大志,每次和許多兒童一起交遊來往,必定選擇高大的東西坐着,看見的人都很驚奇。長大以後,楊寬很懂得寫文章,特別崇尚武藝。二十歲左右,楊寬出任奉朝請,恰逢父親楊鈞鎮守恆州,楊寬請求跟隨父親為朝廷效力,於是楊寬改任將軍、高闕戍主。正光元年(520年),柔然已經內亂,柔然首領阿那瑰前來投奔北魏,魏孝明帝派遣使者接納阿那瑰,詔令楊鈞率領軍隊護送阿那瑰回柔然。楊寬也同時跟隨,以護送阿那瑰的功勞出任行台郎中。正光五年(524年),爆發六鎮之亂,六鎮的軍民圍攻懷朔鎮城,楊鈞去世,城中百姓推舉楊寬率領大家守城抵抗。不久懷朔鎮陷落,楊寬向北逃到柔然。後來朝廷派遣軍隊擊敗了叛軍,楊寬才得以回到朝廷[2][3]。
北魏廣陽王元淵和楊寬向來十分親近,元淵違法獲罪,楊寬也被判逮捕。元子攸當時擔任侍中,和楊寬有老交情,把楊寬藏在自己家中,楊寬後來遇到大赦得以免罪,出任宗正丞。北海王元顥年輕時和楊寬互相器重,當時元顥擔任大行台北征葛榮,想啟用楊寬擔任行台左丞[4],與他謀劃商議。楊寬推辭,認為還沒有報答元子攸的厚恩,從道義上說,不應該見利而動,元顥沒有同意。元顥的妹夫李神軌對元顥說:「楊寬是個義士,普通人尚且不能迫使他改變志向,何況義士呢。王現在如果強迫他這樣做,恐怕他也不為人所用。」元顥才罷休[5]。魏孝莊帝登基,楊寬出任通直散騎侍郎,兼領河南尹丞,代理洛陽縣縣令[6][7]。
永安二年(529年),邢杲反叛,楊寬以都督的身份跟從太宰、上黨王元天穆將邢杲討伐平定,當即出任通直散騎常侍。北魏大軍還沒有回師,恰逢元顥從南梁攻入洛陽,魏孝莊帝出走居住在河內郡。元天穆害怕,想不出好的計策,就召集將軍們商量此事。楊寬說:「吳人的行動不夠沉着穩重,不是王的對手。況且孤軍深入,將士疲憊,強弩之末,還有什麼作為?希望徑直攻取成皋,合兵伊洛,攻打帶方,平定襄州,正在此時。這事情如同摧枯拉朽那麼輕易,王對此還疑慮什麼呢?」元天穆認為楊寬說得對,於是帶領軍隊奔赴成皋,命令楊寬和爾朱兆殿後抗擊敵軍[8]。不久因為大家的意見認為不可以去成皋,元天穆於是回師趕赴石濟。楊寬晚上行軍的時候迷了路,過了期限。將軍們都說:「楊寬年輕時就和元顥來往,這次一定不來了。」元天穆回答說:「楊寬不是輕易離去的人,他逗留不來,必定有其他緣故。我當替各位負責向上申明情況。」話剛說完,放哨的騎兵報告楊寬來到。元天穆拍腿大笑說:「我本來就知道他必定來的。」元天穆馬上出帳迎接楊寬,握着他的手說:「這是我所期望的。」元天穆當即贈給楊寬三十頭牛、五輛車、絲織品十五車、羊五十隻。楊寬和元天穆一起到皇帝行宮拜謁魏孝莊帝,魏孝莊帝任命楊寬出任散騎常侍、安東將軍。楊寬仍擔任都督,跟從平定河內郡,又進兵包圍北中城[9][7]。
當時南梁將軍陳慶之替元顥控制軍隊守衛北門[10],元天穆在包圍圈外停駐兵馬,派遣楊寬到城下勸說陳慶之。楊寬先報上自己姓名,然後和陳慶之說話,詳細陳述利害關係,勸他早日投降。陳慶之不回答。過了很久,陳慶之才說:「您的哥哥撫軍將軍楊儉在此,很想和您相見。」楊寬回答說:「我的哥哥既已力屈於北海王元顥的聲威[11],身陷於叛逆的賊黨,依據人臣的道義,何必與他相見。剛才我之所以先申報姓名,難道不知道哥哥在那裏嗎。只因守信就不被懷疑,忠心是美好的德行罷了。我們兄弟之間的事,請不必再說。只商定良策,以求您自身多福。」元天穆聽說這事,對左右說:「楊寬真是個大奇人,何至於這樣不顧惜有利的時機。」從此以後元天穆更加敬重楊寬。魏孝莊帝回到洛陽後,任命楊寬為中軍將軍、太府卿、華州大中正,封澄城縣伯,食邑三百戶[12][7]。
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被殺後,他的堂弟爾朱世隆等人聚集部下燒毀城門,出兵佔據河橋,又回師進逼京城。朝廷提拔楊寬出任鎮北將軍、使持節、大都督,命令楊寬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抵禦。爾朱世隆對楊寬說:「你難道忘了太宰元天穆和你來往的深厚感情嗎?」楊寬回答說:「太宰按禮節愛護我,那是臣子之間的交往罷了。今天這事情,是奉事國君所應固守的節操。」爾朱世隆向北逃跑,楊寬一直追趕到河內郡。不久爾朱兆攻陷洛陽,捉拿魏孝莊帝囚禁起來。楊寬不能回洛陽,就從成皋投奔南梁。到了建業,聽說魏孝莊帝遇害身亡,楊寬竭盡禮儀舉行哀悼儀式。梁武帝稱讚楊寬符合道義,對待楊寬非常深厚,不久按禮節送楊寬回朝[13]。楊寬到了下邳,爾朱仲遠啟奏魏節閔帝恢復楊寬官爵,留為大行台吏部尚書[14]。
魏孝武帝初年,楊寬改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給事黃門侍郎,主管內典書籍工作。當時前往夏州防守的軍隊幾千人佔據兗州反叛,魏孝武帝詔令楊寬兼任侍中,指揮各路軍馬將叛軍討伐平定。中尉綦儁與楊寬有宿怨,用其他罪狀誣陷楊寬,彈劾他。魏孝武帝對侍臣等人說:「楊寬清廉正直,我十分了解他是無罪的,只是不能杜絕執法官員的啟奏罷了。」該案交給廷尉處理,不久楊寬得以申訴獲釋,又出任黃門侍郎,兼任武衛將軍。魏孝武帝與高歡不和,於是招募騎兵勇士,大大增加宮中值宿的警衛,又任命楊寬為閣內大都督,專門統領保衛宮廷的軍隊。永熙三年(534年)六月,高歡向洛陽進軍。秋七月己丑(534年8月3日),魏孝武帝親自帶領十萬兵馬屯駐在河橋,以斛斯椿為先鋒,在邙山北面佈陣。斛斯椿請求率領兩千精銳騎兵渡過黃河,乘高歡軍隊疲勞困乏處於不利狀態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魏孝武帝開始同意他的計劃,但黃門侍郎楊寬勸告魏孝武帝說:「高歡以臣子的身份討伐君王,還有什麼做不出的!現在把兵馬借給別人,恐怕會發生其它的變故。斛斯椿渡河之後,萬一有功的話,那就成了消滅了一個高歡,又生出一個高歡。」魏孝武帝於是敕令斛斯椿停止行動,斛斯椿嘆息說:「近來熒惑進入南斗,現在皇上相信他身邊的人的離間陷害,不採用我的計謀,豈不是天意!」[15][16]同年,楊寬跟隨魏孝武帝西入關中[17],兼任吏部尚書,記錄跟隨皇帝的功勳進爵為華山郡公,食邑一千二百戶,楊寬將原有爵位澄城縣伯讓封給二哥楊穆。大統初年,楊寬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太子太傅、大都督。大統三年(537年),楊寬以領軍將軍的身份出使柔然,迎接悼皇后。返回後楊寬加開府,代替太師賀拔勝鎮守河東,又出任北華州刺史,改任都督涇州諸軍事、涇州刺史。大統五年(540年),楊寬出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東雍州諸軍事、東雍州刺史,也就是他故鄉本州刺史。大統十年(544年),楊寬轉任河州刺史。大統十六年(550年),楊寬兼任大丞相府司馬[18][19],七月,宇文泰率領十六軍東征,楊寬擔任宇文泰大丞相府司馬參與了東征。西魏軍隊到達潼關後,宇文泰命令左長史長孫儉和右長史鄭道邕、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人分別掌管各方面的事務[20][21]。
朝廷商議想謀取漢川,而南梁宜豐侯蕭循固守南鄭。大統十七年(551年),楊寬跟隨大將軍達奚武前去征討[22]。南梁武陵王蕭紀派遣將領楊乾运率領軍隊一萬多人救援蕭循,達奚武命令楊寬統領開府王傑、賀蘭願德等人半路截擊敵軍。魏軍到達白馬,與楊乾运交戰,大敗敵軍,俘獲和殺死敵軍幾千人。蕭循拒守多時,後來請求投降。達奚武詢問眾人,是進軍還是停戰。開府賀蘭願德等人以軍糧已經耗盡為理由,想急速攻取城池。赫連達說:「不動刀兵而獲取城池,這是上策。不能允許掠人子女,貪得財帛。好戰不止,是仁義之人所不做的。況且看起來對方的軍隊還很強大,城池尚且牢固,攻打他們即便獲勝,必將兩敗俱傷。如果對方深處絕境還極力拼殺,那麼勝敗還不能預料。何況用兵的原則,以保全軍隊為上策。」達奚武說:「您說的對。」達奚武就命令將帥各抒己見,楊寬等人都贊同赫連達的建議,達奚武最終接受了蕭循的投降[23]。魏軍班師後,楊寬出任豳州刺史,獲賜姓越勤氏[24]。魏廢帝初年,楊寬被徵召出任尚書左僕射、將作大監,後來因犯罪被免職。魏恭帝二年(555年),楊寬又出任廷尉卿。周明帝初年,楊寬加大將軍,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戶。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吐谷渾進犯北周邊境,楊寬隸屬大司馬博陵郡公賀蘭祥,與大將軍俟呂陵果、大將軍宇文盛、大將軍獨孤渾貞、大將軍宇文廣、大將軍庫狄昌等人率軍討伐吐谷渾,將敵人擊敗[24],別封宜陽縣公。同年,楊寬出任大御正。武成二年(560年),楊寬出任小冢宰,接受周明帝詔令與麟趾殿學士一起商討校定經籍[25][19]。
楊寬品性通達聰敏,有器量見識,多次擔任幾州的刺史,號稱清廉節儉,歷次在中央任職,有稱職的讚譽。然而楊寬與柳慶不和,等到楊寬參與主持朝政,柳慶就被疏遠猜忌,外調萬州刺史。周明帝很快醒悟,將柳慶留下擔任雍州別駕,兼任京兆尹。武成二年(560年),柳慶出任宜州刺史。柳慶自從擔任郎官直到擔任司會,官府倉庫的物資儲備都是他的職責範圍,等到在宜州時,楊寬擔任小冢宰,他將柳慶原來的屬吏囚禁起來,想要尋找柳慶的罪過。一共審查了六十多天,有些官吏已經死於監獄,始終沒有說出什麼,倉庫中只有剩餘的幾匹錦緞,當時輿論都因此對楊寬很是譏諷[26][27]。保定元年(561年),楊寬出任總管梁興等十九州諸軍事、梁州刺史,同年七月十日(561年8月6日),楊寬去世,虛歲六十四,歲次辛己十一月癸卯朔七日己酉(561年11月29日)葬於華陰縣潼鄉習仙里,周武帝詔令贈予本官,加贈華陝虞上洛五州刺史,諡號元公,兒子楊紀繼承爵位[28][29]。
李延寔在永安年間出任青州刺史,臨行前去向魏孝莊帝辭行。魏孝莊帝對李延寔說:「懷磚的風俗,世上號稱難以治理。舅舅應該好好用心,來滿足朝廷的委託。」李延寔回答說:「臣的年紀迫近垂老,生命同於早晨的露水,人世離我越來越遠,日益接近墳墓。臣已經久請休閒告退。陛下顧念舅氏,寵愛老臣,使夜裏走路的罪人,在萬里遠處裁製美錦。我謹慎的接受明白的訓斥,不敢怠慢。」當時黃門侍郎楊寬在魏孝莊帝身旁,不懂懷磚的意思,就私下詢問問舍人溫子升,溫子升說:「我聽說陛下的哥哥彭城王元劭做青州刺史,詢問跟從他到青州的賓客,賓客說:『齊地的人民,風俗淺薄,高談空話,專心在榮華好處。太守要進入境內,齊人都懷磚對着太守磕頭,用來讚美太守。等到替代太守的人來了,太守要回家,齊人就用磚頭攻擊他。這是說向着他和背棄他快的像翻手掌。』因此京城裏的諺語說:『監獄裏沒有囚犯,家裏沒有青州人。即便家道衰落,也不用發愁。』懷磚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30]
楊寬的侄孫楊素年少時性情豪邁行為散漫,有大志,不拘小節,當時的人大多不了解他,只有楊寬認為他很卓異,楊寬經常對子孫們說:「處道必將超群絕倫,成為非凡的人才,不是你們所能比得上的。」[31][32]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