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源書又作本源字(壯語:sawgoek,國際音標: /θaɯ˨˦kok/,「根書」、「根源字」)是壯族創世神話傳說《布洛陀·造火》篇中記載到的一種傳說文字。根據記載,布洛陀神從天上同時帶給了人類文字與火,這種文字稱作「根書」或「本源書」,有四千多個字符,為象形文字。但因人們不熟悉火的性能,將本源書儲藏在屋檐之下,結果引發了一場火災,燒毀了本源書,如此失去了文字。梁庭望、覃聖敏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壯族在沒有文字的期間對上古時期已經消失的民族文字的朦朧記憶的表現[參1][參2]。
刻畫字、刻畫文字(壯語:sawveh,/θaɯ˨˦weː˧/,「刻畫字」;sawva,/θaɯ˨˦waː˨˦/,「蟲字」)指的是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西部在文物上發現的刻劃符號。一些學者認為可能是用於書寫上古當地原著民族的語言的一種原始的表意文字[參3],可能是上古壯民族的一種自源文字。興於嶺南地區(以廣西為主)的新石器時期至青銅器時期(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先秦時期),最早的例子與中原商代同期,並見於出土的石器、陶器、銅器。這些刻畫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徵,但因出土材料的匱乏,且多為零星殘書,致使目前尚未解讀,亦不清是否達到表意文字的標準。刨除重複的符號,目前發現約四百餘個不重複的符號。其風格近似於浙江河姆渡遺址器物、上海馬橋遺址第五層陶器、太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清江吳城商代遺址陶器、以及廣東古越人遺物上的符號。大約在秦、漢時期,隨着漢族文化在嶺南的滲入,以及履行「書同文」政策的背景下,壯族失去了文字,秦漢至唐宋之間,未再見有刻畫文字的痕跡[參4]。唐宋時期,壯族籍借漢字的字型結構以及「六書」的造字方法,創造了派生文字——「方塊壯字」,又作「土俗書」、「古壯字」等(壯語:sawndip,/θaɯ˨˦ɗip/,「生字」)[參5][參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