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末羅瑜(Melayu)或末羅遊為古代(大約4世紀-13世紀)蘇門答臘島上一個信奉婆羅門教的古國(現改為占碑),後來末羅瑜被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所併吞。 唐代以後又出現了木剌由麻里予兒巫來由無來由等,這些地名都指向同一個末羅瑜清代的著述把馬來亞(Malaya)翻譯為「無來由」或「巫來由」。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向自稱「巫來由人」(Orang Melayu)。

Remove ads

巫來由河

在占碑和巨港之間,有一條巫來由河(Sungei Melayu),根據瑞典咸爵士(Frank Swettenham)而論,這河的名稱可能就是經過或由印度泰米爾語的「馬來亞」(Malaiyur)[1]移去的「馬來人」所定的,占碑之先有「巫來由」(Tanah Melayu)其名,可能就是脫胎自該河的名稱,因為以河名為居住地命正是一般民族的傳統習性。[2]

Remove ads

巫來由移居馬來半島

在1023年間,三佛齊遭到印度注輦國(Chola)軍隊襲擊,都城被攻陷。當注輦國王返回印度之後,室利佛逝遂趁機復興而轉以「巫來由」為都城。在13世紀,室利佛逝王又被來自爪哇的滿者伯夷(Majapahit)國所滅,巫來由王子拜里米蘇拉被逼逃亡而最終建國於馬六甲。「馬來王朝」(馬六甲王朝)強盛時期,巫來由人趁勢向馬來半島湧進,他們離鄉背井之後殊少與巫來由地方發生聯繫,逐漸地脫離了與「巫來由」地方的關係,而終以半島為故鄉。[2]

Remove ads

古書提及

公元672年間,到過馬來群島講經的唐僧義淨在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作「末羅遊」。昔為蘇門答剌島國名,後為全島之稱,最後為南海部落之號,馬來半島即因此部落徙居而得名。

四事供養。五對呈心。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後乘王舶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至冬末轉舶西行。經三十日到那伽缽亶那。從此泛海二日到師子洲。 [3]

元史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 賜來使素金符佩之,使急追詔使同往。以暹人與麻里予兒舊相仇殺,至是皆歸順,有旨諭暹人「勿傷麻里予兒,以踐爾言」

謝清高的《海錄[4]被譽為中國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稱馬來亞為「無來由」。馮承鈞《海錄注(宋卡條)》中為「無來由」作注云:無來由乃 Malayu之對音。

晚清李鍾鈺的《新嘉坡風土記》中提到:

巫來由人,通謂之土人,有書作「穆拉油」者。閩廣人讀無為莫之去聲,故巫亦讀「穆」。巫來由柔佛國王都城,在(新嘉)坡北岸,一衣帶水,相望可接。坡中有行宮,時往來其間。其民在坡者,皆貧無生計,西人役以工作,幾若牛馬。華人亦有用之服役者。土人所操巫來由語,通行南洋各島,華人久居坡中,及在坡生長者,無不習之。又多習英語。同儕往來,時而巫來由語,時而英語,時而閩廣土語。他省初到人,往往對之如木偶。[5]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