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同豐(1873年—1929年3月9日),字偉卿,後改偉青,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人,清朝及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3年7月12日) |
生平
16歲時,曲同豐投筆從戎,投泰安艦學習輪機駕駛。後調北洋水師鎮遠艦任二等輪機員。中日甲午海戰中,定遠艦遭炮擊起火,曲同豐落水後被救起。戰爭結束後,曲同豐投袁世凱,入天津武備學堂。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曲同豐考上清政府官費生,留學日本振武學校。1903年12月,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04年畢業。[1]
歸國後,自1907年起,曲同豐任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北洋將弁學堂教練官。後升任北洋學堂武學科科長、陸軍部軍官學堂監督。1910年,經段祺瑞保薦,曲同豐任陸軍第十九鎮第七十四標統帶,駐雲南,不久升第三十八協統領,實授陸軍協都統銜,贈封典三代。[1]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以後,曲同豐在雲南大理舉行反清起義,被推舉為革命軍軍務部部長兼第二師師長。同年11月,蔡鍔通電中國各省,倡議共同推舉曲同豐為北洋招撫使。此後不久,曲同豐離開雲南赴上海,拜見孫中山。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曲同豐被任命為北洋招撫使。1912年初,曲同豐辭去北洋招撫使一職,被北京政府陸軍總長段祺瑞任命為將校研究所所長。1912年夏,煙臺軍政府都督胡瑛引退,當地民軍失去領導人,曲同豐被段祺瑞任命為「辦理登煙島整頓軍隊並發餉及善後事宜」。完成任務後,曲同豐獲北京政府贈勛五位,授陸軍少將銜,並任命為「總理煙登黃軍隊管理民政外交事務」。[1]
1913年,曲同豐作為軍事參贊視察蒙邊。同年8月,曲同豐接替蔣方震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併兼任將軍府參軍。[1]
1915年春,袁世凱承認「二十一條」。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生罷課反對二十一條,曲同豐通電全中國表示願率該校師生作戰,為政府的後盾,乃遭北京政府褫奪軍職。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後,曲同豐恢復少將軍銜及職務。同年7月,國務總理段祺瑞任命曲同豐為山東軍務會辦,贈勛四位,授陸軍中將。[1]
1917年春,府院之爭發生,曲同豐擁護國務總理段祺瑞,反對大總統黎元洪,遂和徐樹錚、靳雲鵬、 傅良佐號稱段祺瑞的「四大金剛」。同年8月,曲同豐個人組織了偉青礦務公司,開採熱河阜新煤礦,後以200萬元將該礦轉售予日本三井洋行。後來,他還在煙臺西北部開採鋁礦,將採得的礦石均售予日本。[1]
1920年7月初,直系同皖系鬥爭升級,段祺瑞成立定國軍,曲同豐任第二路司令兼前敵司令。7月16日直皖戰爭爆發,曲同豐任定國軍西路司令,率所部於直隸高碑店地區同直軍作戰。7月17日,因所部第二旅發生譁變,部隊潰散,曲同豐遭直軍曹錕部俘虜並扣押解職。[1]
1922年,曲同豐獲釋。此後,曲同豐赴上海、浙江、廣東,在廣州會見孫中山。孫中山命曲同豐召集舊部討伐曹錕、吳佩孚,並向其頒發了「北洋招討使」的委任狀,但他辭未就任。後來曲同豐北返,代表段祺瑞同孫中山所派代表葉恭綽先後赴奉天會見奉系首領張作霖,訂合作反直協議,反直三角同盟形成。[1]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同年10月,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段祺瑞獲得馮玉祥、張作霖支持,在北京成立臨時執政府。曲同豐任執政府軍事參議,升陸軍上將。1925年春,曲同豐任執政府軍事善後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底,兼任航空署署長。[1]
1926年春,段祺瑞執政府遭國民軍鹿鍾麟部推翻,曲同豐逃到天津。不久,曲同豐應張宗昌的邀請,到濟南任直魯聯軍軍事實習所所長兼將校實習學校校長。1928年春,直魯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曲同豐赴天津閒居。[1]
1929年3月9日,曲同豐在天津日租界小松道2號住所內遭到暴徒槍擊,當場身亡。[1]
榮譽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