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於韓國併合之條約(日語:韓国併合ニ関スル條約〔韓󠄁國倂合ニ關スル條約󠄁〕/かんこくへいごうにかんするじょうやく〔かんこくへいがふにくわんするでうやく〕,韓語:한일 병합 조약/韓日倂合條約),一般通稱日韓合併條約,是大韓帝國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於1910年8月22日簽訂的條約,將朝鮮半島的主權割與日本,同月29日公告,大韓帝國正式覆滅,歸日本統治。[1]
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該條約基於之前日本軍逼宮情況下朝鮮高宗所簽《乙巳條約》,故而兩個條約「締結時就是無效的條約」,簽約時純宗亦拒絕簽名;日本則認為《日韓合併條約》符合當時的國際法。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昭和天皇發表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日本無條件投降,由同盟軍佔領朝鮮,日本失去對朝鮮半島的實質統治權。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降伏文書》,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統治,並於隨後放棄主權。而合併條約之相關條款,後因1965年的《日韓基本條約》而失效。[2][3]
在1905年第二次日韓協約之後,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合併韓國的方針,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被韓國刺客安重根暗殺之後,主張立刻合併韓國的一派成為日本對朝鮮政策的主流。韓國出現的李容九、宋秉畯等人為首的賣國組織「一進會」亦積極主張日韓合邦。不久統監府下了集會演說的禁止令,於1910年8月22日吞併韓國。
由於日韓合併條約的實行,大韓帝國宣告滅亡,大日本帝國的韓國統監府改制為朝鮮總督府,成為統治朝鮮半島的機關;朝鮮總督府之後開始進行長達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韓國社會視之為國恥,稱作「庚戌國恥」(경술국치/庚戌國恥 Gyeongsul Gukchi),將條約締結之日稱為「國恥日」(국치일/國恥日 Gukchi-il)[4]。而贊成、協調簽定日韓合併條約的八位韓國內閣大臣也被韓國人稱為庚戌國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