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壇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朝陽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304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日壇位於北京城東部,在今朝陽區建國門地區,周圍有使館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壇是中國古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又稱「朝日壇」(與「夕月壇」相對)。今為日壇公園。[1]
中國人祭日、月的傳統,由來已久。《國語·周語》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禮記·祭義》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2]之所以選擇春分和秋分,是因為「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可「得陰陽之義」。這一傳統延續數千年,直至民國。歷代雖各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
明初,天、地、日、月本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為正祭禮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東、西城門外分建日、月壇,至二十一年廢。到嘉靖年間,改訂禮法,又將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將由北京天地壇(即後來的天壇)分出的日壇設於朝陽門外,西向,稱「朝日壇」,並建設附屬建築。於每年春分日祭祀大明之神(日),無配祀。逢甲、丙、戊、庚、壬(每隔兩年),皇帝親赴日壇祭祀。其它年份則派遣文官代行。[3][4]清亡後許多建築被毀。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此地開闢成公園。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徵用周邊土地,使公園面積擴大到20.6萬平方米,並向遊人開放。2000 年以後,北京市園林局和日壇公園管理處為了增加盈利,在公園內開設了多家高級飯店、會所、健身館、商務寫字樓等盈利設施,日壇派出所也租用了公園園區內的仿古建築,因此日壇公眾開放空間有所縮減。
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之日壇圖 東為上,建築、院落非實際比例 |
日壇在北京城東郊,朝陽門外,當都城卯位。主建築即壇體方形,座東向西,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四面各出白石陛階九級。各數皆為陽數。
壝牆(壇周矮牆)圓形,四周設櫺星門四座,西門為三門六柱,東、南、北三座均為一門二柱,朱紅門扉。壝牆西門內有鼎、爐各二座,西門外南有瘞坎、鐵燎爐各一座,北向。壝牆北門外之東為神庫西向三間,神廚南向三間,以及井亭一座,南向,周圍有牆垣一重,開門一座,西向。其北為宰牲亭三間,牆垣一重,亦開一門向西。壝北門外直北為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南向。壝牆西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四周環衛宮牆,南面開宮門三間。其東有鐘樓一座。
內壇牆前方後圓,周長二百九十丈五尺,兩面用磚鑲砌。西、北兩面開天門兩座,各三間。西天門外正西建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門外有照壁一座。另有西角門一座。西北為景升街牌坊,坊前以朱柵為界,長十五丈。街左右墻各一。外圍牆西自牌坊西抵壇垣西南隅,長三百八十二丈四尺,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北隅,長三百四十二丈四尺。其甬路由景升街向南,折向東南至北天門,門以南折而西而北達具服殿,直南至神路。神路從壝北門外北至祭器庫,折向東達宰牲亭、神庫。各建築均用綠色琉璃瓦,外牆覆瓦用青色琉璃綠緣。[5][6]
祭日圜壇西向,以白石砌成一層方台,明代為紅琉璃壇面,象徵太陽,清代改用方磚墁砌,四周建有圓形壝牆,正西有白石櫺星門三座,東、南、北三面各一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