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處文(403年—416年4月24日),魏道武帝拓跋珪第六子,生母不詳[1][2]。 生平 天賜四年(407年)春二月,魏道武帝封拓跋處文為長樂王[3][4][5],拓跋處文聰明善辯且早熟,神瑞三年三月己丑(416年4月24日),拓跋處文去世[6][7][8],虛齡十四歲。拓跋處文的大哥魏明元帝拓跋嗣悼念傷心,從小斂到安葬經常親臨哭泣,拓跋處文之後陪葬金陵。拓跋處文沒有兒子,爵位被削除[9][10]。 鮮卑名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認為拓跋處文的鮮卑名語源為北族常用名號tümen,意為「萬」[11]。 參見 頭曼 圖們江 封敕文 延伸閱讀 [編] 《魏書/卷16》,出自魏收《魏書》 《北史·卷016》,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1]《魏書·卷十六·列傳第四》:道武皇帝十男。宣穆劉皇后生明元皇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間王脩、長樂王處文二王母氏闕。 [2]《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道武皇帝十男:宣穆劉後生明元皇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間王修、長樂王處文二王母氏闕;段夫人生廣平王連、京兆王黎;皇子渾及聰母氏並闕,皆早薨,無傳。 [3]《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四年春二月,封皇子修為河間王,處文為長樂王,連為廣平王,黎為京兆王。 [4]《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四年春二月,封皇子修為河間王,處文為長樂王,連為廣平王,黎為京兆王。 [5]《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四》:魏主珪立其子修為河間王,處文為長樂王,連為廣平王,黎為京兆王。 [6]《魏書·卷三·帝紀第三》:三月己丑,長樂王處文薨。 [7]《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泰常元年春二月丁未,姚興死。三月己丑,長樂王處文薨。 [8]《魏書·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十月乙巳,月犯畢。占曰「貴人有死者」。泰常元年三月,長樂王處文薨。 [9]《魏書·卷十六·列傳第四》:長樂王處文,天賜四年封。聰辯夙成。年十四,泰常元年薨。太宗悼傷之,自小斂至葬,常親臨哀慟。陪葬金陵。無子,爵除。 [10]《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長樂王處文,天賜四年封。聰辯夙成。年十四,薨。明元悼傷之,自小斂至葬,常親臨哀慟。陪葬金陵,無子,爵除。 [11]《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 《中国中古史研究 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 第2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11.09: 137—150. ISBN 978-7-101-08080-3 (中文(簡體)).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