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
中华人民共和山东省菏泽市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成武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菏澤市所轄的一個縣,該縣地華北平原,位於山東西南菏澤地區的東南部[5],縣人民政府駐永昌街道。
成武縣歷史悠久,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異母弟於此,就是郜國,都城遺址在今縣境。[6],也是春秋時期相馬師伯樂、漢朝名賢孫期等歷史名人的故鄉。
行政區劃
文亭街道、永昌街道、大田集鎮、天宮廟鎮、汶上集鎮、南魯集鎮、伯樂集鎮、苟村集鎮、白浮圖鎮、孫寺鎮、九女集鎮、黨集鎮和張樓鎮。
歷史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異母兄弟於郜,也就是當今成武地界。公元前8世紀,宋國滅掉郜國,此地成為宋國北部的一部分。之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率諸侯伐宋,周大夫單伯於諸侯會盟於此,並於此地鬥雞來慶祝伐宋勝利,遺址為鬥雞台。[6]
公元556年,北齊設永昌郡於成武,治理郜城。
公元1547年,黃河決口,死傷大量民眾、牲畜,白蓮教於巨野、汶上一代發動起義。[6]
公元1640年,農曆正月初一(公曆1月23日)傍晚,汶上地區有隕石降落。同年,發生饑荒,一斗糧食的價格漲到三兩白銀,人相食,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642年,隸屬於李自成起義軍的將領白廣恩攻破縣城。公元1648年,李化鯨於曹縣、定陶和成武一帶起義,隨後攻破成武縣城[6]。
公元1701年,知縣趙嗣晉組織挖掘新沖河。次年,又組織疏通桶子河並挖掘北新堤河。公元1813年,離掛教和巽卦教於縣內發動起義,後遭朝廷鎮壓。公元1824年,知縣袁章華組織疏通舊河道,命名萬福河。公元1853年,清軍逃兵李效普發動民眾響應太平天國運動。公元1858年,捻軍的盟主張樂行帶領起義軍佔領成武縣城。公元1897年,巨野教案發生,成武縣人民積極參與鬥爭。次年,在德國的壓力下,成武縣官被撤調,又在縣城教堂東側新建兩層住房。天主教在縣城、南魯集鎮、天宮廟鎮設教會醫院[6]。
公元1938年5月14日,日本帝國陸軍酒井支隊入侵成武縣大田集鎮一帶,之後又從南魯集鎮向苟村集鎮一帶掃蕩。同年6月,日軍10多架飛機轟炸城隍廟及附近居民區,炸死市民12人,城隍廟戲樓和大殿被炸塌。次年7月,300餘名日軍進攻成武縣城,縣長時耀凱棄城逃跑,縣城淪陷。公元1942年3月,日軍第三十二、三十五師團和騎兵第四旅團各一部及偽軍3000餘人掃蕩大田集鎮一帶。同年8月,駐成武偽軍到楊道堌一帶搶糧,當地民兵利用地道打死偽軍十餘人。10月,駐成武、單縣、金鄉的偽軍2000餘人掃蕩大田集鎮一帶,殺死、打傷和抓走民眾500多人。1943年,國民黨政府與河裏王村創辦成武縣立中學。抗日戰爭期間,全縣有500多人參加八路軍主力部隊,境內發生大小戰鬥100餘次,殲滅日偽軍800餘人[6]。
1949年11月1日,召開成武縣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同月又召開了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1950年,成立縣師範學校。1956年,成武一中增設高中部,同時新建成武二中。1958年,全縣實現公社化,308處農業社轉並為10處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縣組建18個民兵師,民兵14餘萬,縣名中的「城」字改為「成」。1960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僅為上一年的58%,人民生活相當困難,縣委號召人民冬季減少活動,多曬太陽[6]。
1966年6月,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的鼓動下,縣各中學出現了對教師、同學的批鬥。8月,縣內由學校開始,掀起破「四舊」運動,對書畫、碑刻等實施破壞。1967年初,全縣出現罷官高潮。1976年3月,出1萬名民工參加黃河復堤。同年4月。菏澤汽車運輸公司於縣建立汽車八隊[6]。
1978年末,縣供水系統建成通水。1984年,改組縣委,縣直屬機關進行機構改革[6]。
地理環境
受黃河巨量沖積物以及風雨沖刷等影響,成武全境較為平坦,呈現出「大平小不平」、崗、坡、窪相間的狀態。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在九女集鎮孟莊村南部,最低點在大田集鎮馮集村東部[7]。
成武縣地上水主要受自然降水和萬福河、東魚河水系的控制和影響,地下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黃河尾水的灌溉回歸[7]。
經濟
成武縣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2010 年,成武縣生產總值為93.7億元,同比增長 14.3%,整體經濟增長較快,當年增速高於山東省平均水平,與菏澤市平均水平持平[8]。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成武縣常住人口為595159人。
著名人物
伯樂(約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師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集鎮因此得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