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戰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1890年代開始,意大利皇家海軍開始建造一系列現代戰艦。相比於外國同類戰艦,早期意大利戰艦的設計方案尺寸更小,裝甲更輕但速度更快。意大利第一個前無畏艦設計方案——海軍上將聖邦級[a]——在受到立法機構強加的預算限制下出台。兩艦是由該艦級的同名人,西蒙那·帕科雷特·德·聖邦[b]海軍中將訂購,然而設計上也受到在聖邦死後取代他成為海軍部長的貝納德通·伯林[c]的影響。伯林後來主導設計瑪格麗特皇后級[d]。該級艦隻比前一級更大,並打算挑戰奧匈帝國當時正在建造的哈布斯堡級戰艦[e]。然而伯林在施工過程中去世,由維托里奧·庫尼伯蒂[f]接手設計下一代小型前無畏艦——埃莉娜王后級[g]。該級艦隻在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戰艦[10][11]。這些艦隻都在1911年至1912年間的意土戰爭活躍[12]。由於鄂圖曼帝國海軍大部分艦隻都坐困自己的港口裏,這些艦隻主要被用作為意大利地面部隊提供炮火支援[13]。

到1900年代早期埃莉娜王后級完成建造的時候,英國「無畏」號戰艦已經完工,後者革命性的設計使得之前所有戰艦都過時。因此,意大利海軍需要新的無畏艦。這艘新戰艦名為「但丁·阿利格里」號[h],由埃德瓦多·馬斯迪[i]海軍少將設計[17]。意大利海軍及後又建造兩個艦級共5艘類似設計的戰艦:3艘加富爾伯爵級[j]和2艘安德烈·多里亞級[k]。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6艘無畏艦組成意大利艦隊的核心[19]。意大利和奧匈兩國海軍都採取謹慎的艦隊政策,都沒有選擇在重大交戰中拿自己的主力艦冒險,因此,整個戰爭期間意大利都將主力部隊留在港口內,沒有參與實質性的戰鬥[20]。儘管如此,無畏艦「利奧納多·達·文西」號[l]還是在1916年8月的一次彈藥庫爆炸中被毀[22]。而前無畏艦「貝納德通·伯林」號[m]也在1915年9月的一次艦內爆炸中被摧毀,她的姊妹艦「瑪格麗特皇后」號[d]則是在1916年12月被一枚德國水雷炸沉[25][26]。戰爭結束後,殘存的「海軍上將聖邦」號以及埃莉娜王后級戰艦都被廢棄[10]。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意大利海軍和其他主要海軍強國都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該條約允許意大利海軍與法國海軍平起平坐[27]。意大利有70,000長噸(71,000公噸)的戰艦噸位可供新艦使用,但是在1920年代,由於嚴重的預算問題以及避免與法國進行海軍武裝競賽,它們避免新艦的建造[28][29]。這些財政限制也迫使意大利人在1928年拆解「但丁·阿利格里」號[30][31]。儘管如此,意大利海軍仍決定在1930年代初利用其多餘的噸位,結果造出4艘利托里奧級戰艦[n]。其中兩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完成,在北非戰役期間被廣泛用於護送部隊[33]。三號艦「羅馬」號[n]於1942年完工,但在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軍投降時,被德國無線電遙控炸彈擊沉[34]。四號艦「帝國」號[n]則從未完工,反而被美國轟炸機擊沉,並在戰爭結束後拆解。兩艘倖存的艦隻,「利托里奧」號[n]和「維托里奧·維內托」號[n],被交給盟軍,後來被拆解[35]。倖存的加富爾伯爵級中,「加富爾伯爵」號在戰爭結束後被拆解,「朱利奧·凱撒」號[l]作為戰爭賠款交給蘇聯海軍。只有兩艘安德烈·多里亞級戰艦在戰後依然在意大利軍隊服役相當長時間。但這兩艘戰艦都作為訓練艦服役,直到1950年代中期,她們也都被當作廢品出售並拆解。[19]
前無畏艦

由於意大利政府的限制和海軍設計人員對於應該建造什麼樣的戰艦一直猶豫不決,意大利第一款現代戰艦聖邦將軍級戰艦比同時代其他國家同類戰艦都要小。她們是在西蒙那·帕科雷特·德·聖邦海軍中將和貝納德通·伯林的監督下設計。最終,這些艦隻因尺寸偏小、主炮威力薄弱和航速慢,而成為低效的主力艦,因她們武裝不夠強大,不足以與外國戰艦交戰,航速也不足以追上巡洋艦。[37][38]
兩艦在服役生涯早期都曾在現役分艦隊中服役,並參加1911年至1912年間的意土戰爭[12]。在戰爭中她們參與意大利在北非和羅得島的攻勢,但沒有與鄂圖曼帝國艦隊正面戰鬥[39]。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們被轉為港口防禦艦隻,並在威尼斯度過這場大戰。兩艦在一戰結束後不久就被廢棄,最終於1920年除籍[37]。
艦名[37] | 武裝[37] | 裝甲[37] | 排水量[37] | 推進器[37] | 服役[37] | ||
---|---|---|---|---|---|---|---|
龍骨敷設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海軍上將聖邦」號[a] (Ammiraglio di Saint Bon) |
4門10英寸(254毫米)艦炮 | 9.8英寸(249毫米) | 10,531長噸(10,700公噸) | 2軸,2台三漲式發動機,14,000匹指示馬力(10,400千瓦特),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 1893年7月18日 | 1901年5月24日 | 1920年拆解 |
「伊曼紐爾·費利伯圖」號[p] (Emanuele Filiberto) |
9,940長噸(10,100公噸) | 1893年10月5日 | 1902年4月16日 | 1920年拆解 |

意大利海軍主力艦建造的設計模式摸索實驗延續到瑪格麗特皇后級[q]。聖邦將軍級的負面經驗說服貝納德通·伯林領導的建造者們去設計一款更大,可以與外國對手交戰的戰艦。新艦級是專門設計來對抗奧匈帝國海軍旗下新造的哈布斯堡級戰艦。為此,這款艦隻裝備12英寸(305毫米)艦炮,這種艦炮已成為當時大多數前無畏艦的標準配備。正如當時典型意大利的主力艦,本艦級的裝甲保護較少,以確保高航速[42]。由於伯林在建造過程中去世,意大利海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該級的二號艦[37]。
兩艦也在意土戰爭中表現活躍,與艦隊的第三中隊的聖邦將軍級並駕齊驅[12]。「貝納德通·伯林」號參加1911年10月對的黎波里的襲擊,兩艦都參與在愛琴海東部奪取羅得島的行動[43]。「瑪格麗特皇后」級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變得落伍,並被降格為訓練艦。兩艦均在戰爭中損失。其中「貝納德通·伯林」號於1915年9月27日在布林迪西因艦內彈藥庫爆炸而被毀,「瑪格麗特皇后」號於1916年12月在發羅納被德國潛艇佈設的水雷擊沉[r][37]。
意大利最後一級的前無畏艦是由船舶設計師維托里奧·庫尼伯蒂設計,他所預見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s](All-Big-Gun)戰艦設計將很快使埃莉娜王后級落伍。本級艦隻在武裝設計上犧牲2門12英寸主炮,以換取強大的12門8英寸(203毫米)副炮組。她們的高航速——是當時建造的所有戰艦中最快的,即便是革命性的渦輪動力的「無畏」號戰艦——使她們同樣能與巡洋艦交戰[44][45]。
4艦都在意土戰爭期間服役於意大利艦隊的第一中隊,是北非和地中海東部作戰的主力[4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艦隻主要駐紮在布林迪西、塔蘭托和發羅納[47]。由於意大利和奧匈海軍採取謹慎的艦隊政策,這些艦隻在戰爭期間沒有採取任何攻擊行動[20]。戰爭結束後,這些艦隻在意大利艦隊中繼續服役多幾年,但到1927年,這些艦隻前後都被廢棄和拆解[48]。
艦名[48] | 武裝[48] | 裝甲[48] | 排水量[48] | 推進器[48] | 服役[48] | ||
---|---|---|---|---|---|---|---|
龍骨敷設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埃莉娜王后」號[g] (Regina Elena) |
2門12英寸(305毫米)艦炮 | 9.8英寸(249毫米) | 13,914長噸(14,137公噸) | 2軸,2台三脹式引擎,20,000匹指示馬力(15,000千瓦特),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 | 1901年3月27日 | 1907年9月11日 | 1923年拆解 |
「維多利奧·伊曼紐爾」號[t] (Vittorio Emanuele) |
1901年9月18日 | 1908年8月1日 | 1923年拆解 | ||||
「羅馬」號[u] (Roma) |
1903年9月20日 | 1908年12月17日 | 1927年拆解 | ||||
「那波利」號[v] (Napoli) |
1903年10月21日 | 1908年9月1日 | 1926年拆解 |
無畏艦

「但丁·阿利格里」號是意大利海軍建造的第一艘無畏艦,由埃德瓦多·馬斯迪海軍少將設計。當時庫尼伯蒂呼籲用重型火炮來強調戰艦的側舷射擊能力,因此在艦中軸線安裝四座12英寸的三聯裝炮塔[17]。這使所有12門主炮都可以側舷齊射,而第一代英國無畏艦隻能8門主炮側舷齊射[52]。「但丁·阿利格里」號是第一艘安裝三聯裝炮塔的戰艦,然而最早完成這種設計卻是奧匈帝國的「聯合之力」號戰艦[w][54]。
本艦的服役生涯非常短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是駐紮在塔蘭托的第一戰列分艦隊的旗艦。但由於意大利海軍採取的克制政策,「但丁·阿利格里」號和意大利艦隊的其他戰艦沒有採取任何攻擊行動[17]。戰後的財政限制迫使海軍拆解該艦,以減少海軍預算[31]。因此,該艦於1928年7月1日被除籍並出售拆解[30]。

意大利第二代無畏艦的首個設計——加富爾伯爵級也是由埃德瓦多·馬斯迪設計。她們是響應法國孤拔級戰艦[x]的下水而訂購。本級設計上彌補許多以前設計的缺陷。最重要的改進是對主炮組進行顯着而有效的設置規劃。最終設計中,10門主炮分別被安排在艦艏艉各一座雙聯裝和一座三聯裝炮塔中,並採取「背負式配置」,而第三座三聯裝炮塔置於艦舯[57]。所有13門主炮都可以側舷齊射,大部分艦炮的射擊弧度也都有顯著的改善[30]。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3艦的服役生涯受到限制,沒有參加過實際戰鬥[58]。1916年8月2日或3日的夜晚,「利奧納多·達·文西」號因艦體內部爆炸而沉沒[22]。她在1919年被打撈出水。海軍曾計劃對她進行修復和現代化改造,但由於缺乏足夠資金,最終於1923年將她賣掉[30][59]。另兩艘倖存下來的艦隻在1930年代中期被大規模改建,並且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入戰鬥。1940年11月11日或12日夜間,兩艦在塔蘭托戰役遭到英國魚雷轟炸機攻擊。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時,「加富爾伯爵」號受損嚴重,還沒有得到完全修復[60]。與此同時,「朱利奧·凱撒」號[y]卻毫髮無損,分別於1940年11月和1941年12月參加斯巴提芬托角海戰和第一次蘇爾特海戰[z][61]。戰爭結束後,「加富爾伯爵」號被拆解,「朱利奧·凱撒」號則向蘇聯投降[62],重新命名為「新羅西斯克」號[aa],最終在1955年10月被一枚二戰遺留下來的德國老式水雷擊沉。她的殘骸後來在1957年被打撈上來,之後被拆解[64]。
艦名[30] | 武裝[30] | 裝甲[30] | 排水量[30] | 推進器[30] | 服役[30] | ||
---|---|---|---|---|---|---|---|
龍骨敷設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加富爾伯爵」號 (Conte di Cavour) |
13門12英寸(305毫米)艦炮 | 10英寸(254毫米) | 24,250長噸(24,639公噸) | 4軸,4台齒輪傳動渦輪機,31,278匹軸馬力(23,324千瓦特),22.2節(41.1公里每小時;25.5英里每小時) | 1910年8月10日 | 1915年4月1日 | 1947年至1952年間拆解 |
「朱利奧·凱撒」號 (Giulio Cesare) |
24,801長噸(25,199公噸) | 4軸,4台齒輪傳動渦輪機,30,700匹軸馬力(22,900千瓦特),21.56節(39.93公里每小時;24.81英里每小時) | 1910年6月24日 | 1914年5月14日 | 1948年割讓給蘇聯 | ||
「利奧納多·達·文西」號 (Leonardo da Vinci) |
24,677長噸(25,073公噸) | 4軸,4台齒輪傳動渦輪機,32,300匹軸馬力(24,100千瓦特),21.6節(40.0公里每小時;24.9英里每小時) | 1910年7月18日 | 1914年5月17日 | 1916年沉沒 |

安德烈·多里亞級是由朱塞佩·瓦爾塞奇[ab]海軍中將負責設計。本艦級包括兩艘艦隻——安德烈·多里亞號[k]和卡歐·杜里奧號[k]。設計方案是在加富爾伯爵級的基礎上作出一些小的改動。兩艦是為了響應法國布列塔尼級戰艦[ac]而訂購[66]。與加富爾伯爵級一樣,兩艘安德烈·多利亞級戰艦在1930年代末也沿着類似的路線進行顯著的現代化改造:中央炮塔被拆除,推進系統被更高效的引擎所取代,副炮被新的艦炮炮塔所取代[67][68]。
1916年,兩艦開始服役,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其他主力艦隊駐紮在塔蘭托。1923年,兩艦都捲入科孚事件[69]。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艦的現代化改建也完成。「卡歐·杜里奧」號在塔蘭托戰役中受損,而「安德烈·多里亞」號沒有受傷。兩艦都參加第一次蘇爾特海戰,但只有「安德烈·多利亞」號與英軍部隊交戰[70]。兩艦在戰爭結束後倖存下來,是盟軍在戰爭結束後允許意大利保留的戰艦。兩艦又在意大利海軍服役十年,直到1950年代中期被廢棄。[71]
超無畏艦

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ad]從質量上代表着意大利戰艦設計思路的一個重大進步。這一艦級的設計是由埃德瓦多·費拉蒂[ae]海軍少將完成,目的是為了與最新的外國戰艦,比如英國的伊利沙伯女王級[af]相匹敵。新戰艦配備8門15英寸(381毫米)艦炮,最高航速達28節(52公里/小時,32英里/小時),比當時任何戰艦設計都要快。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是在1914年訂購,首艦於同年開建,其他3艦在1915年開建。1915年5月意大利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資源被轉移到更緊迫的需求上,工程速度大大放緩。到1916年3月,造艦工程完全停止。1915年開建的艦隻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就拆解[72]。1919年,意大利海軍曾考慮將「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號改建為一艘類似於英國「百眼巨人」號一樣的航空母艦,或者作為一艘水上飛機母艦。但是對於資金短缺的意大利海軍來說,這兩項提議都太昂貴[75]。最終,她在1926年被拆解[76]。
艦名[72] | 武裝[72] | 裝甲[72] | 排水量[72] | 推進器[72] | 服役[72] | ||
---|---|---|---|---|---|---|---|
龍骨敷設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號[ad] (Francesco Caracciolo) |
8門15英寸(381毫米)艦炮 | 11.875英寸(301.6毫米) | 34,000長噸(34,546公噸) | 4軸,4台齒輪傳動渦輪機,105,000匹軸馬力(78,000千瓦特),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 | 1914年10月16日 | ー | 1926年拆解 |
「克里斯托法羅·哥倫波」號[ad] (Cristoforo Colombo) |
1915年3月14日 | 1921年拆解 | |||||
「馬坎托尼奧·科羅納」號[ad] (Marcantonio Colonna) |
1915年3月3日 | ||||||
「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ag] (Francesco Morosini) |
1915年6月27日 |
高速戰艦

意大利海軍最後一批戰艦是利托里奧級[n]。本級艦隻的重量都超過40,000長噸(41,000公噸)的標準排水量,違反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海軍武器限制條款[78][79]。這些艦隻裝備9門15英寸艦炮,配備3座三聯裝炮塔,並配備一套由翁貝托·普列賽[ah]設計的新型水下保護系統[81]。「利托里奧」號和「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建於1934年,1940年初完工。「羅馬」號和「帝國」號建於1938年。「羅馬」號建成於1942年中期,而「帝國」號則沒有建成[82]。
1940年8月,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利托里奧」號和「維托里奧·維內托」號開始服役。「利托里奧」號在1940年11月對塔蘭托的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修復工作一直持續到1941年3月。「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未受損傷,當月晚些時候參加斯巴提芬托角海戰。1941年3月,她在無結果的馬塔潘角海戰中被英國魚雷轟炸機空襲受損。兩艦分別於1942年1月和3月參加第一次和第二次蘇爾特海戰[ai]。1942年年底,「羅馬」號正式服役,並取代「利托里奧」號成為艦隊的旗艦。1943年7月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後,「利托里奧」號被重新命名為「意大利」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期間,「羅馬」號被兩枚弗里茨 X制導滑翔炸彈擊中,她的彈藥庫發生巨大爆炸,導致她迅速沉沒。「意大利」號也被一枚弗里茨 X擊中,損壞嚴重。在戰後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中,美國和英國分別接收「意大利」號和「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兩艦在1940年代末被拆解,未建成的「帝國」號也是如此[83]。
艦名[82] | 武裝[82] | 裝甲[82] | 排水量[82] | 推進器[82] | 服役[82] | ||
---|---|---|---|---|---|---|---|
龍骨敷設 | 交付日期 | 結局 | |||||
「利托里奧」號/「意大利」號 (Littorio、Italia) |
9門15英寸(381毫米)艦炮 | 11英寸(279毫米) | 45,236長噸(45,962公噸) | 4軸,4台齒輪傳動渦輪機,128,200匹軸馬力(95,600千瓦特),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 | 1934年10月28日 | 1940年5月6日 | 1948年至1955年間拆解 |
「維托里奧·維內托」號 (Vittorio Veneto) |
45,029長噸(45,752公噸) | 1934年10月28日 | 1940年4月28日 | 1948年至1951年間拆解 | |||
「羅馬」號 (Roma) |
45,485長噸(46,215公噸) | 1938年9月18日 | 1942年6月14日 | 1943年沉沒 | |||
「帝國」號 (Impero) |
45,236長噸(45,962公噸) | 1938年5月14日 | ー | 1948年至1950年間拆解 |
參見
- 意大利鐵甲艦列表
- 意大利風帆戰艦列表
腳註
參考書籍
期刊來源
拓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