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島翼龍(學名:Vectidraco,意為「懷特島之龍」)是神龍翼龍超科翼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的英格蘭。
發現與命名
2008年11月,懷特島惠特維爾的4歲狂熱自然歷史收藏者黛茜·莫里斯(Daisy Morris)在懷特島西南海岸阿瑟菲爾德點懸崖下方岩石中發現一些細小的骨骼。其父母仔細收集了現場能找到的其餘所有含化石岩石。[1]2009年4月,南安普敦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丁·辛普森(Martin Simpson)實證了黛茜的發現。[2][3]莫里斯一家後將標本捐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2013年電子期刊《PLoS ON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該發現的科學論文,標題為《來自早白堊世英格蘭的小型神龍翼龍超科新物種及其對翼龍解剖學、多樣性和系統發育的意義》。文中德恩·耐許(Darren Naish)、馬丁·辛普森與加雷斯·狄克(Gareth Dyke)描述並命名了模式種黛茜莫里斯懷特島翼龍(Vectidraco daisymorrisae)。屬名取自拉丁語Vectis(懷特島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及dracō(意為「龍」),種名表彰化石發現者黛茜·莫里斯。[3][1]辛普森還撰寫了一本有關黛茜·莫里斯發現的兒童讀物,書名為《黛茜與懷特島之龍》。[4]
唯一已知標本即正模標本NHMUK PV R36621出土於下海綠石砂群阿瑟菲爾德黏土組的查爾黏土段,後者是福氏德斯菊石帶(Deshayesites forbesi zone)菲氏德斯菊石亞帶(Deshayesites fittoni subzone)的一處黏土岩層,地質年齡可追溯至1.24億年前的阿普第階早期。該標本由骨盆左側、右坐骨、後段背椎及前三節骶椎組成,屬於一隻亞成體或成年個體。[3]
描述
懷特島翼龍是種較小型的翼龍。骨盆保存部分長4厘米。估計翼展75厘米、身體全長35厘米。在對其親緣關係的研究中,描述作者猜測懷特島翼龍是一個無齒且具有頭冠的物種。[3]
發表了幾項自衍征或獨特衍生特徵。髖關節後上角以一處三角形凹陷為邊界。該凹陷被一條向後向下延伸的嵴所覆蓋。髂骨前刃的前內側有一大致呈橢圓形的完整凹陷位於凹出表面下方。此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即髂骨後刃細長、呈T形,在一處同樣向上突出的寬闊擴張部分終止,後者則長於後刃本身主幹部分。[3]
髂骨損壞處顯示出蜂窩狀骨骼或內部氣腔的存在。所有保存下來的椎骨亦均有氣腔。[3]
分類
懷特島翼龍被歸入神龍翼龍超科並置於其基幹位置。如果正確,則本屬將成為已知最小的神龍翼龍超科之一。[3]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懷特島翼龍處於神龍翼龍超科內一處更衍生的位置,確切來講是位於古神翼龍科內並作為古神翼龍及歐洲神翼龍的姐妹群。[5]大衛·馬提爾等人2020年的一項系統發育分析再次發現懷特島翼龍屬於古神翼龍科。[6]該分析遵循朗里奇等人的研究,後者將古神翼龍科分成兩個譜系:古神翼龍亞科與中國翼龍亞科。正如朗里奇等人的分析一樣,懷特島翼龍被恢復為古神翼龍及歐洲神翼龍的姐妹群而歸入古神翼龍亞科。分支圖如下:
古神翼龍形態類 Tapejaromorpha |
| ||||||||||||||||||||||||||||||||||||||||||||||||||||||||||||||||||
參見
- 翼龍列表
- 翼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