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心理學中,心靈(psyche)指的是人類心智的整體,包括意識和潛意識。[1]
心理學即是對心靈的進行科學性或客觀性研究的一門學問。「心靈」一詞在心理學和哲學中有着悠久的使用歷史,此一概念可追溯到古代,代表着從科學角度理解人性的一項基本概念。在一些較古老的文本中,有時會當做靈魂(soul)的同義詞。 [2]
希臘語中「ψυχή」(psyche)的基本含義是「生命」。[3]雖然缺乏明確證據支持,但但有些人聲稱該詞源自動詞「ψύχω」(psycho,「吹」)。 [4]衍生的涵義包括「精神」、「靈魂」、「鬼魂」,或是即「有意識的人格」、「心靈」等層面上的「自我」之意。 [5]
「心靈」此一概念在柏拉圖哲學中佔據着核心地位。學者將柏拉圖對此術語的概念化翻譯為「靈魂」,因為他相信靈魂是不朽的。 [6]在他的著作《斐多篇》中,柏拉圖讓蘇格拉底提出了關於靈魂不朽和靈魂脫離身體後的死後世界的四個論證。 [7]其中蘇格拉底還說亦指出,在死後,心靈能不受身體的阻礙,進而能夠更好地獲得智慧,並體驗柏拉圖式的理型。[8]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撰寫了《論心靈》(Περὶ Ψυχῆς, Peri Psyches ),是一篇對心靈具有重要影響的論著。在其著作中,他使用靈魂的概念來解釋某些官能。[9]對於亞里士多德而言,由於靈魂即是運動,因此需要一個解釋身體運動的原則。[9]亞里士多德的「三魂說」(覺魂、生魂、靈魂)在19世紀之前主導著心理學領域。在亞里士多德之前,亦有一些希臘文獻使用較不精確的方式來描述「心靈」一詞。[10]在古典時代晚期,蓋倫醫學發展了三個「精氣」(pneuma)的概念,直接與亞里士多德的三魂相對應。
「心靈」(psyche)這個詞後來被拉丁化為「anima」,並成為中世紀心理學中使用的基本術語之一。傳統上,「anima」在英文中常被翻譯為「soul」,但在現代用法中,「psyche」這個詞更為常見且合適。[11]
19世紀時的心理學家,如弗朗茲·布倫塔諾,將心靈的概念發展得更加主觀化。
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認為,心靈(原文為Seele)由三個部分所組成: [13]
佛洛伊德對此三個部分原本的用語為「das Es」(它)、「das Ich」(我)和「das Über-Ich」(超越-我)。根據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的說法,後期的拉丁化術語是由其英文翻譯者提出的,可能是為了彰顯「醫學」色彩,如同其他使用拉丁語的醫學術語。貝氏亦對他所認為的偽科學式的拉丁術語提出了批評。 [14]
許多思想家,包括卡爾·榮格,也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個人和集體元素之間的重疊和緊張關係。 [15]
榮格的多數著作以德語書寫,其中亦仔細地定義了的「心靈」和「靈魂」的涵義。
在我對無意識結構的探索中,我被迫對「靈魂」和「心靈」進行概念上的區別。在此,我將心靈理解為所有心理過程的總體,包括意識和無意識。而另一方面,我將靈魂理解為一個明確劃分的功能複合體,最好被描述為一種「人格」。 (Jung, 1971: Def. 48 797 par.)
在榮格的德文原文中,他通常使用「Psyche」或「Seele」來指「心靈」,表示心理過程的總體。另一方面,在分析心理學的技術術語中,「靈魂」的使用範圍更加狹窄,指的是一個「功能複合體」或部分人格,而非整個心靈。常特指「阿尼瑪」和「阿尼瑪斯」。在此一層面亦會使用複合詞「心靈意象(Seelenbild)」來指稱。
現代認知科學家更偏好使用「心智」(mind)而非「心靈」。心智所指的是一組認知能力,包括意識、知覺、思考、判斷、語言和記憶等。通常被定義為某一實體在思想和意識方面的能力。 [16]如想像力、識別力和欣賞力,負責處理感覺和情緒,進而產生對應的態度和行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