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絨毛(英語:microvillus)係上皮細胞游離面由細胞膜與部分細胞質構成的指狀突起[1]。其軸心由一束平行的微絲構成。微絲束對微絨毛的形態起到了支撐作用[2]。該結構可以起到擴大細胞表面積的作用[3]

快速預覽 微絨毛, 標識字符 ...
微絨毛
Thumb
人小腸上皮細胞上的微絨毛
標識字符
拉丁文Microvillus
MeSHD008871
THH1.00.01.1.01011
FMAFMA:67296
顯微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s of microanatomy
關閉

微絨毛直徑約爲100納米。在光鏡下觀察到的細胞的輪狀緣或刷狀緣即爲排列在一起的微絨毛。在電鏡下,則可清晰地觀察到單根的微纖毛[1]

結構

微絨毛的軸心由一束平行的微絲構成。這束微絲起到了支撐微絨毛形態的作用。其正極指向微絨毛的頂端、下端則與終末網(terminal web)相連。微絲亦附着於黏着小帶相連。這能起到固定微絨毛的作用。在微絨毛的基部,微絲束與細胞質中的中間絲相連。因不含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英語Tropomyosinα-輔肌動蛋白,構成微絨毛的微絲束不能收縮[2]

微絨毛的長度、數量因細胞的種類或功能而異[1][4]

功能

微絨毛使得細胞表面積增大,增強了細胞的吸收功能[1]

微絨毛的解構

當人患上某些疾病之後,由於相應細胞內部細胞骨架的重排,微絨毛可能會發生解構。這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以及持續性的滲透性腹瀉(而且病人還常常會有發燒症狀)。比如,被大腸桿菌亞群EPEC感染的患者即會出現微絨毛解構的現象。[5]

小腸上皮細胞先天性地缺乏微絨毛的病症被稱爲微絨毛萎縮症英語Microvillous inclusion disease。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病,對新生兒來說常常是致命的[6][7]。 不過,微絨毛解構也有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比如,一篇發佈於2004年的文章表明,人爲地讓白細胞表面的微絨毛解構可以對自體免疫病起到治療作用[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