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彬烏倫緬甸語ပြင်ဦးလွင်‌緬甸語委轉寫prang u: lwang mrui., 發音:[pjɪ̀ɴ ʔú lwɪ̀ɴ]),舊稱Maymyo緬甸語မေမြို့,漢譯眉繆眉苗梅苗等),是緬甸曼德勒省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城。坐落於撣邦高原,海拔1,007公尺,距離曼德勒以東約67公里(42英里)。

快速預覽 彬烏倫, 國家 ...
彬烏倫
Thumb
彬烏倫
Thumb
彬烏倫
彬烏倫
坐標:22°01′41″N 96°28′14″E
國家 緬甸
省份曼德勒省
彬烏倫縣
人口(2014)255,000人
時區MMT(UTC+6:30
關閉

英屬緬甸時期,英國人留下了許多洋房和別墅,現部分已被富有的印度人購得。

歷史

Thumb
位於彬烏倫的英屬緬甸總督之夏宮
Thumb
獨特的馬車和英國殖民時期的房屋使得該鎮與眾不同。

鎮最開始作為一個屯堡建立在一個有二十幾戶人家的撣族小村寨旁。[1]1896年,一個永久軍事哨所建立在鎮上,後來,以其怡人的氣候成為了一個避暑地(hill station)和英屬緬甸的夏都。在英國統治時期,鎮上開始產生了一個英緬混血人群。在日本佔領時期,日本忌憚本地英裔對英國統治者的忠誠,於是許多英裔人被集中到了眉繆及周邊地區。英國人將這個小鎮命名為Maymyo,在緬語中意為「May的鎮」以紀念May上校(Colonel May)。May上校是印度民族起義的退伍軍人和孟加拉軍團的指揮官,他曾於1887年在此地短暫停留。緬甸軍政府上台後將此地重命名為彬烏倫。[1][2]

人口

該鎮上大約有10,000名印度居民和8,000名廓爾喀居民,他們是英屬緬甸的遺民。如今,鎮上有一個興旺的歐亞混血族群,大部分包括英緬混血英印混血人種。也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如華族欽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等。

教育

在殖民地時期,眉繆是一個重要的教育中心,擁有許多政府英語中學,如聖瑪麗學校、聖米高學校、聖艾伯特學校和聖若瑟修道院等學校。英國殖民者和殖民地官員將他們的孩子送到這些學校就讀。鎮上還有一些向所有民族開放的軍事學校。如今這裏是Defence Services Academy和Defence Services of Technology Academy兩所軍事學院的所在地。

經濟

毛衣編織,花卉與蔬菜園,草莓和菠蘿果園,咖啡種植園和牛的飼養是該鎮的主要產業。近年來鎮上還湧入了許多中國移民(主要來自雲南)。夏季是鎮上的旅遊旺季。

Thumb
一個受歡迎的毛衣店

著名人物

  • 阿蘭·巴西爾·德·拉斯蒂克英語Alan Basil de Lastic(1929年9月24日-2000年6月20日):一名在印度佈道的傑出天主教牧師。
  • 都披耶英語Taw Phaya王子(1924年3月22日-2019年1月12日):緬甸末代國王錫袍的最長壽王子。[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