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10月10日),一名張陵[2],字輔漢,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徐州市豐縣)人,被視為正一道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天師、張府天師、張天師公、老祖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生平
張道陵祖籍江蘇豐縣,相傳為張良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34年2月22日)生。少年時就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學習。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後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術,朝廷征為博士官,但是其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漢順帝時,其在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造道書24篇。永壽二年九月初九日(156年10月10日),在雲臺山騎虎昇天,相傳年高123歲,道教稱他為「祖天師」或「教主」。
另外據傳《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並設立二十四治,為後來五斗米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從張道陵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天師道,正是以符籙見長,故世稱符籙派,也叫正一派。「正一」之意為以正治邪,以一統萬,同時也含不邪、不染的意思。
家族
張道陵臨終,將劍印傳予其子張衡(稱嗣師),張衡傳子張魯(稱系師),張魯是三國時割據漢中的主要勢力,在漢中地區實施「政教合一」的統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業,頗得民心,後來歸順了曹操。
張魯晚年囑其子張盛,後來均由後人或族人世襲張天師位。而張家所傳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觀,被人稱作「子孫廟」。
歷朝帝王追加了歷代張天師不少「封號」與「贈號」。龍虎山也成為正一天師道的祖庭,歷代張天師原居「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直至第63代張天師張恩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第63代天師張恩溥應國民政府蔣介石的邀請,陪同遷往台灣,自1949年,中國道教正一派張天師的傳承就到台灣紮根,中華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12月底,張恩溥天師病故於臺北,其後由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第64代天師,張源先放2008年安詳離逝,在翌年2009年6月,第65代張天師張意將在台北襲職,在台中彰化設有「正一嗣漢張天師府」的張意將現為第65代張天師,資料顯示,張意將乃第62代天師張元旭之後人。
自第四代天師張盛移居江西龍虎山,「龍虎」即與天師道緊密連結。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隨之來台,道統轉移至台灣。江西龍虎山改為「留侯家廟」成為張氏宗祠,喪失道教功能而成為觀光勝地。
第六十五代天師張意將自幼生長在雲林農村,學齡前曾被祖父帶往山區修習基本道法。陞座襲職之前,除了國內求學,並留學日、英,堪稱道教歷來學經歷最為完整之掌教教主。第六十五代天師張意將於己丑年五月十八日(西元2009年6月10日)祖天師誕辰當天,依天師府內傳祖制及傳統道教儀程規範,假台灣台北市士林區劍南路「鄭成功廟」正式陞座襲職。
文學影響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第四十二回「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中,紅孩兒在試探孫悟空變化的假牛魔王時曾以「祖庭道陵張先生」[3]的尊稱提到天師張道陵。
腳註
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