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繼(1882年8月—1947年12月15日),原名溥,字溥泉,河北滄縣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張繼 | |
---|---|
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院長 | |
任期 1913年4月—1913年7月 | |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未就職) | |
任期 1932年1月1日—1932年1月28日 | |
前任 | 邵元沖(代) |
繼任 | 覃振(代)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82年8月 清朝直隸省天津府滄州 |
逝世 | 1947年12月15日(65歲) 中國南京市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
經歷
|
張繼生於滄縣東南孫清屯。7歲入私塾讀書。16歲父親張以南任保定蓮池書院齋長,張繼在書院學習。在書院他認識了一位日本漢學家中島裁之,18歲時隨其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經濟,在此期間開始接觸革命思想,結識了章太炎、黃興、孫中山等。後因和鄒容一起剪掉清朝在日監學姚文甫的辮子而被驅逐回國。回國後張繼任章太炎主辦的《蘇報》參議,後又參與改辦《國民日日報》。不久因廣西巡撫王之春遇刺未遂案牽連被捕。出獄後重赴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兼發行人。1908年1月,因參與日本無政府主義組織金曜會活動,遭日本警方追捕,[1]不久離開社會主義講習會和日本,轉赴法國巴黎,在當地同李石曾創辦《新世紀》。為了實踐無政府主義理想,張繼親自前往法國北部艾格勒蒙一個無政府新村中體驗無政府主義者的生活,但經過仔細體會後認為無政府主義在現實世界是無法實現的,於是決心放棄。[2][3]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繼回國,參與創建改組國民黨。民國成立後,經過南京兩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新的黨章,宣佈同盟會正式改組為政黨。張繼被選為交際部主任,負責黨內聯絡及吸收黨員等工作。1913年張繼在民元國會上被選為第一任參議院議長。不久因宋教仁遇刺事件,國民黨人為袁世凱驅逐。張繼赴九江討袁,失敗後追隨孫中山流亡赴日本,參與建立中華革命黨。
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重開,國民黨議員多以張繼在北京的寓所活動。1917年7月中旬,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張繼和戴季陶於8月下旬同到日本,與日本朝野及政府官員會商[4],張後任廣州軍政府駐日代表,又赴歐美爭取華僑支持。
1920年張繼回國後,先後任任廣東軍政府顧問、國民黨北方部主持人、國民黨廣州特設辦事處幹事長;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張繼被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
張繼曾支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1922年8月下旬,由孫中山、張繼介紹李大釗等中共黨員正式加入國民黨。1923年國民黨北京地區黨務負責人盧釗指稱李大釗為「首鼠兩端」的「騎牆人」[5],反對李大釗假意國共合作,張繼亦持相似看法;反對容共。1924年6月他和謝持、鄧澤如聯名提出《彈劾共產黨案》,為此受孫中山斥責,乃至避走上海。[6]。孫中山去世後,鄒魯、謝持等在北京西山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張繼因病未參加,但簽名表示支持;為此張繼受到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書面警告。後張繼又出席了西山會議派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直到寧漢復合,新桂系主導的特別委員會成立,西山會議派活動才告一段落。
北伐結束後張繼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兼北平政治分會主席。後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會議主席團委員等。九一八事件爆發後,爲了應對日本和國內共產黨,張繼參與調停當時國民黨的寧粵分裂。同年底張繼被任為立法院院長,但他未就職。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籌畫遷往洛陽並以西安為陪都,張繼任西京籌委會委員長,後兼任國民黨華北辦事處主任。此後張繼往來於洛陽、西安和北京。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重新合作。張繼曾於1939年訪問延安。晚年多參與編寫國民黨黨史和民國史的撰寫,也參與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立,並連任國府委員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出席制憲國民大會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年底出任國史館館長。次年年底在南京病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