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唐代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九齡(678年—740年6月5日),字子壽,一名博物[1],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2]、詩人。卒諡文獻。人稱「張曲江」。有《張曲江集》。
張九齡 | |||||||||||
---|---|---|---|---|---|---|---|---|---|---|---|
詩人 | |||||||||||
朝代 | 唐 | ||||||||||
姓名 | 張九齡 | ||||||||||
字 | 子壽 | ||||||||||
族裔 | 漢族 | ||||||||||
通稱 | 張曲江 | ||||||||||
出生 | 唐高宗儀鳳三年 678 年 唐代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 | ||||||||||
逝世 |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六月五日 740年(63歲) 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 | ||||||||||
墓葬 | 羅源洞 (今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 | ||||||||||
| |||||||||||
著作 | |||||||||||
《感遇》《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春江晚景》《賦得自君之出矣》《西江夜行》《答陸澧》《照鏡見白髮》《歸燕詩》《送韋城李少府》《湖口望廬山瀑布泉》《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和姚令公哭李尚書乂》 | |||||||||||
張九齡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原籍河北[註 1]。父張弘愈,官至索盧縣丞、知新州等州事,後以九齡貴,贈太常卿、廣州都督。張九齡自幼聰敏,七歲知屬文。十三歲時(690年),王方慶接替被殺的廣州都督路元睿,途經韶州,見到他的文章後,大為嘆賞[4]。
武曌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秘書省校書郎,因「謗議上聞」退職返鄉。
703年,前鳳閣舍人張說忤旨配流欽州[5],途經曲江,與張九齡通族譜[6],敘為昭穆[7][註 2],從此張九齡自稱范陽張氏,其祖先張守禮出自東漢司空張皓、西晉司空張華[註 3],是其曾祖張君政任韶州別駕死任上才家於曲江的[3],但死後則稱西漢留侯張良、西晉司空張華之後[10],而其弟張九皋則稱西漢張良、張安世之後[11]。其高門的身份並不被當時的大部分人承認,包括唐玄宗[12][13]。
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左拾遺。722年,張說拜相,舉薦張九齡為司勛員外郎,723年,張說再薦張九齡為中書舍人,封曲江縣男。725年,黨爭失利,張說罷相,十幾人受牽連,包括張九齡。張九齡因此轉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老在鄉,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
張說卒後,731年3月,玄宗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732年,為工部侍郎。733年5月,檢校中書侍郎。其年秋,丁母喪歸鄉里。12月,起復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34年,遷中書令,集賢院令知院事兼修國史。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14]。735年3月,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子。
736年秋八月天長節,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鑑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鑑錄」,帝甚嘉美。張九齡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結黨,張九齡失去唐玄宗的信任,改任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在主政期間,張九齡主張不循資格用人,為人好名不好利,敢於諫言,不避利害。
737年,太子李瑛被廢。同年,張九齡因所舉薦的監察御史周子諒觸怒玄宗被殺,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
738年,封始興縣伯。740年春,以「歸拜墓」名義辭官,農曆五月七日(6月5日)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3歲[15][16],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獻。歸葬羅源洞。
妻子:譚氏(681年~757年),循州司馬譚誨之女,麥鐵杖五世外孫女。年七十七卒,與張九齡同塋異穴。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緻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辭官返回家鄉供養母親,途中看到家鄉父老翻越南嶺山脈十分艱難,決心打通南嶺,改善進出嶺南的交通。於是上奏玄宗,提出鑿山修路,得到了允許。開鑿梅關通道的工程非常艱巨,所開鑿的道路也就是現在距離南雄市區北面約30公里的梅嶺頂部的梅關驛道。
張九齡的墓地在今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1960年7月因被過度盜擾而被發掘。墓室為磚室結構。墓前祠堂的對聯有多副,如「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太中大夫、守中書侍郎、集賢院學士、東海縣開國男徐安貞撰。公姓張氏,諱九齡。其先范陽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誕受正性,體於自然,五行之氣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歟。蓋所闕者降年之數不延,蒼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沒贈都督,歷任典詔翰,居連率,自中書令而遷端右,凡十八徙焉。序乎官次,存乎事跡,列於中原之碑,備諸良史之筆矣。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七日薨,廿九年三月三日遷窆於此。韶江環浸,湞山隱起,形勝之地,靈域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終古。嗚呼!嗣子拯號訴罔逮,而謀遠圖,刻他山之石,志於玄室,人非谷變,知我公之墓於斯。銘曰:龜筮從兮宅其吉,山盤踞兮土堅實;嗚呼相國君之墓,與氣運而齊畢。
韶關市內原有紀念張九齡的風度樓,後因失火不存,原樓所在地被取名為風度路。路上臨江建有曲江園,塑有張九齡半身胸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