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內留斯環形山(Furnerius)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十七世紀法國耶穌會神甫、地理學家暨數學家喬治·富尼耶(Georges Fournier,1595年-1652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南偏南坐落了揚環形山、西北毗鄰斯蒂維紐斯環形山、亞當斯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北、南面則靠近夫琅和費環形山。弗內留斯月溪從該隕坑的東北坑底穿過,而它的西面和東北則分佈着里伊塔月谷和哈澤月溪[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36.00°S 60.54°E,直徑135.03公里[4],深度2.944公里[5]。
弗內留斯環形山外觀接近圓形,已明顯經受到侵蝕和磨損,沿邊緣覆蓋了一系列的撞擊坑,坑底顯示有一些刻痕和凹槽。隕坑大部分的坑壁現僅略高於周邊地形,其中南北二端部分最低,而東北側幾乎與相鄰區域形成一體,但北側壁上有一處壁頂高度達到3.5公里。坑內地表上分佈有14座較醒目的隕石坑,其中最突出的是靠近北側,內部有一座中央丘的衛星坑"弗內留斯 B"。弗內留斯環形山坑底中央已被玄武岩熔岩覆蓋和抹平,形成一處幽暗的平坦斑塊;東北部斜插了一道長約50公里,被稱作弗內留斯月溪的溝紋,循西北向穿過了北側坑壁。
1791年約翰·希羅尼穆斯·施羅特曾繪製過一幅坑底南部坐落了一座低矮穹丘的弗內留斯環形山草圖,但在後來的月球照片和觀測中都沒有發現該特徵。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弗內留斯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弗內留斯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33.54° S | 59.03° E | 11.21 公里 |
B | 35.44° S | 59.94° E | 21.75 公里 |
C | 33.74° S | 57.72° E | 21.17 公里 |
D | 37.06° S | 55.87° E | 16.39 公里 |
E | 34.78° S | 57.24° E | 22.27 公里 |
F | 36.10° S | 64.12° E | 52.06 公里 |
G | 38.14° S | 65.36° E | 33.72 公里 |
H | 37.59° S | 69.62° E | 44.01 公里 |
J | 34.84° S | 63.88° E | 26.80 公里 |
K | 38.12° S | 67.95° E | 36.19 公里 |
L | 38.60° S | 69.90° E | 13.98 公里 |
N | 33.57° S | 60.94° E | 9.97 公里 |
P | 37.92° S | 61.70° E | 17.56 公里 |
Q | 39.49° S | 67.24° E | 30.64 公里 |
R | 39.94° S | 68.97° E | 15.75 公里 |
S | 39.13° S | 67.91° E | 16.96 公里 |
T | 37.88° S | 62.93° E | 10.19 公里 |
U | 35.75° S | 68.29° E | 17.50 公里 |
V | 35.72° S | 65.50° E | 59.18 公里 |
W | 37.30° S | 70.99° E | 19.96 公里 |
X | 33.88° S | 63.46° E | 8.84 公里 |
Y | 34.20° S | 65.01° E | 11.78 公里 |
Z | 33.49° S | 62.94° E | 8.70 公里 |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