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鱷科(Erythrosuchidae)意思是「紅色鱷魚」,是主龍形下綱的一科,是群大型肉食性動物,生存於早三疊紀奧倫尼克階)到中三疊紀安尼西階)。到目前為止,引鱷科的化石在南非卡魯盆地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俄羅斯彼爾姆地區、中國等地發現。牠們是該時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身長約2.5到5公尺。在最晚的物種裏,例如引鱷,頭顱可長達1公尺。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
引鱷科
化石時期:249.7–237 Ma
三疊紀早期到中期
Thumb
引鱷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演化支 真爬蟲類 Eureptilia
演化支 盧默龍類 Romeriida
亞綱: 雙孔亞綱 Diapsida
演化支 新雙弓類 Neodiapsida
演化支 蜥類 Sauria
演化支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
下綱: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演化支 鱷腳類 Crocopoda
演化支 主龍型類 Archosauriformes
科: 引鱷科 Erythrosuchidae
Broom, 1905
關閉
Thumb
Chalishevia,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俄羅斯
Thumb
烏拉龍Uralosaurus

同時代大型的二齒獸類肯氏獸科,應該是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然而,第一個出現在化石記錄的引鱷科動物,年代稍早於肯氏獸科,所以牠們被推測也獵食其他動物。

敘述

引鱷科是一群體型粗壯的大型主龍形類動物。引鱷科有許多不同於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特徵,而後期、更演化的主龍類也有類似特徵。舉例而言,引鱷科的齶骨沒有牙齒,而早期主龍形類的道斯威爾龍派克鱷科的齶骨則有牙齒。引鱷科的椎體的側邊大幅內縮,而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椎體呈圓錐狀,晚期主龍類的椎體也是側邊大幅內縮[1]

引鱷科的頭部大型、上下距離高。引鱷科的頭部特徵的上頜前端形狀。所有引鱷科的前上頜骨下緣,低於上頜骨的下緣。這常用來鑑定引鱷科,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上頜前端下緣,是呈現筆直或逐漸彎曲的形狀[1]

在早期主龍形類之中,引鱷科是第一群演化出Y形骨盆(Triradiate pelvic girdle)的演化支,腸骨恥骨坐骨構成側面呈Y形的骨盆[2]。引鱷科也首先演化出第四股骨粗隆部(Fourth trochanter),這是後期主龍類的腿部骨頭附着處。引鱷科、主龍類的Y形骨盆、第四股骨粗隆部,顯示牠們已發展出直立步態;而早期、原始主龍形類則缺乏這些特徵,例如古鱷科,顯示牠們的後肢是往兩側延伸的步態 [3]

分類

引鱷科原先被分類到槽齒目古鱷亞目。這兩個分類不再被古生物學家使用,他們現在使用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依照這個方法,引鱷科構成主龍形類的一個演化支,是主龍類外群體。引鱷科具有某些主龍類的特徵,例如:Y形骨盆(Triradiate pelvic girdle)、第四股骨粗隆部(Fourth trochanter)、第三蹠骨長於第四蹠骨,而古鱷科缺乏以上特徵。這顯示引鱷科跟真正主龍類的關係較近,而跟古鱷科的關係較遠。所以引鱷科在演化史上,佔有原始主龍形類與更先進的三疊紀主龍類之間的過渡性位置。

本科包括以下屬:

  • 巨頭鱷屬 Bharitalasuchus Ezcurra, Bandyopadhyay & Gower, 2021
  • 查利舍夫鱷屬 Chalishevia Ochev, 1980
  • 引鱷屬 Erythrosuchus Broom, 1905
  • 府谷鱷屬 Fugusuchus Cheng, 1980
  • 格爾贊鱷屬 Garjainia Ochev, 1958
  • 古城鱷屬 Guchengosuchus Peng, 1991
  • 山西鱷屬 Shanshisuchus Young, 1964
  • 烏拉龍屬 Uralosaurus Sennikov, 1995
  • Vjushkovia von Huene, 1960

種系發生學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1992年的引鱷科研究[1]

主龍形類 

古鱷

 引鱷科 

格爾贊鱷

引鱷

山西鱷

武氏鱷

府谷鱷

其他主龍形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