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述宗(英語:Shutsung Liao,1931年6月1日—2014年7月20日),生於臺灣臺南,生前為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中研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家、分子生物醫學家、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知名於攝護腺癌與男性荷爾蒙的科學研究、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簡稱NATPA)的創會以及陳文成事件調查。[1]
廖述宗 | |
---|---|
英文名 | Shutsung Liao |
出生 | 日治臺灣臺南州臺南市 | 1931年6月1日
逝世 | 2014年7月20日 美國芝加哥海德公園 | (83歲)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31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 美國 |
母校 | 臺中一中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B.S. (1953年)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M.S. (1956年) 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Phd. (1961年) |
職業 | 科學家 |
組織 |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
機構 | 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知名於 | 生物化學 攝護腺癌研究 臺灣獨立運動 |
研究領域 |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賀爾蒙、攝護腺癌 |
家鄉 | 臺灣 |
頭銜 |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創會會長 |
父母 | 廖繼春 |
親屬 | 舅舅林朝棨 |
榮譽 | 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生平
廖述宗1931年6月1日生於日治台灣臺南州臺南市,為知名臺灣畫家廖繼春的三子,臺灣地質學家林朝棨的姪子。高中畢業於臺中一中,就讀期間曾在學校旁的操場目睹二二八事件的集體槍決。大學考入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曾轉入醫學系但反悔回到農化系,1953年學士畢業,於1956年碩士畢業後赴美求學。[2]1957年偶然受到芝加哥大學生化學者Paul Talalay的邀請,從康乃爾大學轉入芝加哥大學就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博士。1961年博士畢業後,至芝加哥大學Ben May癌症研究中心1966年諾貝爾獎得主Charles Huggins的實驗室擔任研究員,研究攝護腺癌症。1962年成為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助理教授,1969年升為副教授,1972年升為正教授。[3]學術生涯以男性荷爾蒙與攝護腺癌症研究最為著稱,生前持續從事分子生物醫學研究[4],於1993年獲得台灣醫學會杜聰明獎,1994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第20屆院士,1997年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5][6]
廖述宗自1975年開始籌劃海外台灣獨立運動組織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在1980年組織正式創立。1981年7月3日,發生陳文成教授命案,廖述宗與NATPA邀請芝大教授兼市府首席法醫克納許 Dr. Robert H. Kirschner並聯繫法醫賽瑞爾·魏契協助調查,推動美國國會舉行陳文成案調查聽證會,調查後做出案件為「謀殺」而非「自殺」的結論。[2]
逝世
廖述宗2014年7月20日於美國芝加哥海德公園逝世後,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為紀念創會會長,成立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表彰「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7]同時成立NATPA廖述宗教授研究獎,獎助台灣研究相關的論文。[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