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帝王陵墓,或稱帝王陵園,簡稱「皇陵」或「帝陵」,是指君主的墳墓。陵墓中深深滲透着禮法的內容,天子死後的埋葬地稱「陵」,諸侯稱「封」,大夫稱「墳」。墳丘的大小、衣襟棺槨、墓葬儀式都是按等級嚴加規定的。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25日) |
一些歷史久遠的帝王陵墓,可能由史料缺失、具體位置失傳,而存在錯誤認知。中國清朝學者畢沅擔任陝西巡撫期間,在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帝王陵墓前都樹立了標記墓主人的石碑。而由於當時考古技術缺失,畢沅只能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確定陵墓所在,結果所立石碑「對的和錯的同樣多[1]」。
中國在喪葬方面有「視死如生」、「事死如事生」(也有人寫作「侍死如侍生」)的傳統,生前,帝王有奢華的享受,死後,亦有如此。帝王通常在登基後,即開始為自己營造陵墓。帝王的陵墓通常規模宏大,花費巨大,即便是以節儉著稱的帝王也不例外。西漢的文帝,開創文景之治。《史記》稱文帝在建造霸陵時,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想要節儉,不煩擾民眾[2]。實際上霸陵的修建,耗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3]。中國歷代中原王朝所修築的帝王陵墓中,具代表性的有秦始皇陵、西漢帝陵(五陵)、邙山陵墓群(洛南東漢帝陵)、唐十八陵、宋陵與宋六陵、起輦谷與成吉思汗陵(後世修建之衣冠塚)、明清皇家陵寢等大型陵園建築群,這些帝王陵墓周圍通常有環繞為數眾多的皇親與功臣陪葬墓。
1956年至1957年期間,儘管有鄭振鐸、夏鼐等人的反對,但在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極力支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對明定陵進行發掘。但十數年後,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損害。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4]。2015年,南京文物部門對獅子沖南朝大墓進行考古發掘。此處陵墓被認為是陳文帝永寧陵,引發南京文物部門主動發掘帝陵的質疑。應國家文物局要求,南京文物部門暫停發掘、保護性回填[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