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克拉克·巴里什[註 1](英語:Barry Clark Barish,1936年1月27日—),美國實驗物理學家,任加州理工學院林德物理學教授。他是重力波領域的專家,並於2017年「因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而與萊納·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2][3][4]。
巴里·巴里什 Barry Barish | |
---|---|
出生 |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 | 1936年1月27日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A,PhD) |
配偶 | 薩摩安·巴里什(Samoan Barish) |
兒女 | 2 |
獎項 | 亨利·德雷伯獎章(2017)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7)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7)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機構 | 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 加州理工學院 |
論文 | A study of the reaction negative pion plus proton going to negative pion plus neutral pion plus proton at 310 and 377 MEV(1962) |
早年及教育經歷
巴里·巴里什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5]。他的祖先來自當時的波蘭東部(這塊地區現屬白俄羅斯)[6][7][8]二戰結束後,他們一家人移居至洛杉磯的洛斯費利斯(Los Feliz)。他曾就讀於約翰·馬歇爾中學(John Marshall High School)等學校。
他於195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62年獲得實驗高能物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巴里什加入加州理工學院,在國家實驗室中從事粒子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63年至1966年任研究員,1966至1991年任副教授、物理學教授,1991年至2005年任林德物理學教授,並於退休後繼續擔任名譽教授。[9]1984年至1996年間,巴里什還擔任加州理工高能物理組主要研究員。
研究生涯
巴里什在費米實驗室時利用高能微中子碰撞對核子夸克亞結構也做了重要的研究。相關實驗是有關弱中性流的開創性的實驗,對于格拉肖、薩拉姆及溫伯格等人提出的弱電統一理論也非常重要[10]。
20世紀80年代,巴里什擔任位於意大利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單極子-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射線天文台(Monopole, Astrophysics and Cosmic Ray Observatory,簡稱MACRO)主任,探尋磁單極子並測定宇宙射線中的微中子,為證明微中子具有質量以及微中子震盪提供了部分關鍵證據。[11]
20世紀90年代早期,巴里什主要研究GEM(伽瑪射線、電子與緲子)問題。相關實驗本會在超導超大型加速器上進行,但在羅伊·施維特斯擔任項目主任時終止建設。巴里什是項目的發言人。[11][12]
巴里什1994年成為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的主要研究員,並於1997至2006年任天文台主任。他在申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1994年)及LIGO位於利文斯頓及漢福德的兩架干涉儀的建設方面(1997年)付出頗多辛勞。他還創建了LIGO科學合作(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機制。目前在世界各地,有1000餘名合作者參與了這個項目。
而在LIGO原始的實際精度碰到觀測極限後,時任天文台主任的巴里什又提出了「進階LIGO」(Advanced LIGO)計劃。目前,他仍是LIGO與進階LIGO的主要負責人之一。2015年9月14日,LIGO探測到了由兩個質量約為太陽30倍的黑洞併合而產生的重力波信號。[13]這是自愛因斯坦1916年預言重力波存在後首次直接探測到的重力波信號,同時也是對雙黑洞併合這類事件的首次觀測。2016年2月11日,巴里什在CERN向科學界首次公開這一發現。[14]
2001年至2002年間,巴里什成為高能物理顧問小組的領導者之一,[15]負責規劃美國高能物理學的長期計劃。[16]他還曾擔任粒子和場委員會以及IUPAP美國聯絡委員會主席。2002年,他擔任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與天文微中子設備評估委員會主席。
2005年至2013年間,巴里·巴里什擔任國際直線對撞機(ILC)全球設計工作組主任。[17] [18]ILC是全球範圍內目前最受矚目的粒子物理學研究項目。它作為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補充,主要研究TeV能量量級的情形。世界各地的共同協力在該計劃從創想到設計以至實際建設都得到了體現。
所獲榮譽
巴里什曾被推選成為下列機構的成員:
因其在LIGO建設以及重力波探測等等方面的成就,巴里什曾被授予以下獎項與榮譽:
- 克洛普斯特格獎(2002)[19]
- 博洛尼亞大學(2006)[20]、佛羅里達大學(2007)[21]以及格拉斯哥大學(2013)等學府授予的榮譽學位
- 2016年世界科學節期間出版的《站在巨人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中被稱作「物理學的巨人」(Titan of Physics)[22]
- 恩里科·費米獎(2016)[23]
- 《史密森尼》雜誌評選的物理科學類美國天才獎(2016)[24]
- 亨利·德雷伯獎章(2017)[25]
- 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朱塞佩與萬那·科科尼獎(2017)[26]
- 與萊納·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獲得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7]、復旦-中植科學獎[28]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1](2017)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