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斯瑪奇運動(俄語:Басмачество,羅馬化:Basmachestvo),正式稱呼為突厥斯坦解放組織[11],是以突厥人為主的穆斯林反對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在中亞統治的抵抗組織。巴斯瑪奇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開始,由為反沙皇徵兵和反俄起義發展成一次長期的對蘇聯的內戰,由恩維爾·帕夏領導,直到1934年才漸漸平息。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11月30日) |
巴斯瑪奇運動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 |||||||
布哈拉在紅軍部隊的圍攻中燃燒,1920年9月1日 | |||||||
| |||||||
參戰方 | |||||||
俄羅斯帝國 (1916–1917) 俄羅斯共和國 (1917) 蘇聯 (1922年12月30日起) |
巴斯瑪奇 薩卡維派 (1929)[3]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米哈伊爾·伏龍芝 格里戈里·索科利尼科夫 弗拉基米爾·拉扎列維奇 瓦西里·紹林 奧古斯特·科爾克 謝苗·普加喬夫 米哈伊爾·列萬多夫斯基 康斯坦丁·阿夫克先季耶斯基 菲利普·戈洛曉金 馬三奇 法伊祖拉·霍賈耶夫 米爾扎-達烏德·侯賽因諾夫 |
恩維爾帕夏 † 哈比布拉·卡拉卡尼 | ||||||
兵力 | |||||||
突厥斯坦方面軍 120,000人–160,000人[4] | 20,000-30,000人(1919年底)[5] | ||||||
傷亡與損失 | |||||||
9,338人陣亡或病死 29,617人受傷(1921年1月-1922年7月)[6] 516人陣亡 867人受傷(1922年10月–1931年6月)[7] 總計:至少40,000人傷亡 至少9,854人死亡 至少30,484人受傷 | 不明 | ||||||
數萬平民喪生。[8][9]數十萬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被殺害或驅逐。[10]不明人數平民餓死 |
蘇聯方面的資料將其描述成一次伊斯蘭基本教義派,連同普通暴徒和烏合之眾以及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叛亂運動。發動起義的叛軍被故意貶低稱為「Basmachi」,即烏孜別克語的「土匪」之意。蘇聯用這個詞來代表在俄國革命和1930年代之間中亞活躍的穆斯林敵人。[12]其他歷史學家認為,起義重要的基本力量是許多普通的農民和牧民,這些人民反對俄羅斯的文化帝國主義,更反對蘇聯的強硬政策和對糧食牲畜的徵收(戰時共產主義)。[來源請求]這類觀點同時也考慮到蘇聯當局對沙皇政權的殖民政治政策的延續。然而,穆斯林傳統主義和泛突厥主義也是起義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普通的匪幫也有參與。[來源請求]
這一運動一度耽擱了中亞民族進一步的界定工作,也讓布爾什維克當局越發忌憚當地的穆斯林勢力。同時也引起大批哈薩克族和吉爾吉斯族逃往中國。[13],對中亞地區接下來的民族劃界以及5個加盟共和國成立起到了重要影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