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路,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一條南北向的馬路,南起延安東路,北到南京東路,全長693米,為瀝青路面。該路最初由於山東路墳山、墨海書館等機構的建立而形成。山東中路最初曾名為廟街,後北段俗稱望平街、中段俗稱麥家圈。1865年改稱山東路,1945年改今名[1]。
簡史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7/Renji_Hospital.jpg/640px-Renji_Hospital.jpg)
早在1843年上海開埠之時,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便購入今山東中路一帶的地產,並開設了上海最早的現代出版機構,墨海書館。而麥都思本人也住在墨海書館的附設宿舍中[2]。1844年,在滬英僑組建公墓公司,註冊資金500元,購入江海北關後方的一塊土地,作為外僑公墓。與此同時英商林特賽洋行購入今山東中路西側的土地。因業務需要,林特賽洋行與公墓公司交換土地,所以在山東中路興建起外國墳山[3]。因公墓公司也有麥都思的參與,所以後人就將墨海書館、外國墳山一帶稱為麥家圈[2]。
1855年,英租界道路碼頭委員會利用墨海書館、外國墳山東側的空地,闢築了道路。因該路通往保安司徒廟(一說通往三茅閣),而被稱為廟街。該路的北段,在闢築成路後,曾被俗稱為望平街。1865年,公共租界根據南北向道路以中國行省命名的規則,將全路統一改稱為山東路[4]。但直到清末民初,望平街的叫法仍被提及。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0/Shantung_Road%2C_Shanghai.jpg/640px-Shantung_Road%2C_Shanghai.jpg)
原麥家圈一帶,隨着仁濟醫院於1861年的遷入、1890年麥倫書院的設立以及原有的墨海書館和福州路的發展,逐漸成為小型書店和書攤的集中地點。北段原望平街的部分,隨着申報館、時報館的設立,在清末成為著名的「報館街」。另外,這裏一帶還聚集了大部分的印刷機構,例如大東印刷所、天成印刷所等共二十餘家。1945年,山東路更名為山東中路。[5]
1949年以後,大部分的報館、書局、印刷機構在公私合營等運動中逐漸合併或取消。目前,除北段仍有解放日報社外,中段僅存仁濟醫院,南段則多以百貨的小店和居民區為主。[5]
交會道路
與山東中路交會的道路,由南向北分別為:
沿路近代建築
- 145號——仁濟醫院
- 漢口路口——申報館(解放日報社)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