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1646(英語:1646 Rosseland)是一顆圍繞太陽公轉的石質小行星。1939年1月19日,芬蘭天文學家爾約·維薩拉在芬蘭西南部的圖爾庫天文台發現了此天體[1][2]。它發現時的零時編號是1939 BG{{{2}}}。它是一顆主小行星帶小行星,直徑約12千米。

Quick Facts 發現, 發現者 ...
1646 Rosseland
發現
發現者爾約·維薩拉
發現地圖爾庫
發現日期1939年1月19日
編號
其它名稱1939 BG/ 1937 QH / 1948 QR / 1955 NB / 1977 FK / 1980 ME
小行星分類主帶小行星
軌道參數[1]
曆元 2456400.5 (2013年4月18日更新)
遠日點2.641306571022264 AU(395,133,838.891 km
近日點2.080189756133739 AU(311,191,958.170 km)
半長軸2.360748163578001 AU(353,162,898.530 km)
離心率0.118843006
軌道週期1324.868937 
3.63儒略年
軌道傾角8.381319325847997
升交點黃經120.0101421552557
近日點參數279.7110136354486
物理特徵
絕對星等(H)279.7110136354486
Close

這顆小行星的絕對星等為279.7110136354486等[1]。以挪威天文學家斯韋恩·羅斯蘭命名[3]

軌道和分類

小行星1646是一顆S-型小行星,它的軌道位於柯克伍德空隙以內,它的公轉半徑在2.1到2.6天文單位之間,它的公轉周期為3年8個月(1324天)。它的軌道離心率為0.12,與黃道之間的軌道傾角為8[4]聯合天文台是最早觀察到小行星1646的,當時的臨時編號為1937 QH{{{2}}}。這個觀察使得它的觀測弧延長了2年。

物理特徵

光度測定

1980年代初美國天文學家理查德·P·賓澤爾首次觀測了小行星1646的光變曲線。根據這個數據小行星1646的自轉周期為69.2小時,它的亮度變化為0.13星等[5]。巴西天文學家克勞迪亞·安傑里測量自轉緩慢的小行星的光度曲線時測定小行星1646的自轉周期為69.2小時,光度變化為0.46星等[6]

直徑和反光率

根據日本衛星AKARI和美國航空與航天局衛星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的數據小行星1646的直徑在11.48到13.49千米之間。它的反照率在0.18到0.2253之間[7][8][9][10][11]。共同小行星光度曲線煉假設石小行星的反照率是0.20,由此根據11.82絕對星等可以推測計算小行星1646的直徑為12.85千米。

命名

小行星1646是以挪威天體物理學家斯韋恩·羅斯蘭命名的。羅斯蘭在奧斯陸創辦了天體物理學理論研究所,並任其第一任所長。他的理論研究包括恆星的內部,其自轉和穩定性[3]。月球上的羅斯蘭隕石坑也是以他命名的。1976年2月20日小行星中心正式發表小行星1646的名字[1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