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釀計算機俱樂部(英語:Homebrew Computer Club),又譯「自製電腦俱樂部」[1],全稱「灣區業餘計算機用戶組——家釀計算機俱樂部」[2],是一個組建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早期計算機業餘愛好者團體,由弗萊德·摩爾與戈登·弗倫奇於1975年發起,並最終於1986年結束[3]。其被認為影響和推動了1970年代的個人電腦革命[4],同時也是許多矽谷的微型計算機公司的發源地[5]。在當時,計算機主要仍是專供政府、企業、大學或其它類似機構使用的昂貴而龐大的設備,個人電腦的概念剛剛隨着有企業開始推出如冰箱般大小的小型機誕生,且仍在計算機行業內被廣泛視為一個荒謬的想法。而與此同時,隨着技術的發展和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有越來越多民間的電子愛好者和黑客開始關注個人電腦的發展,他們渴望能在家中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計算機,也因此會購買電子套件自行組裝計算機。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便是在如此背景下誕生的,其旨在維持一個定期、開放的論壇,以此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計算機愛好者,互相交流學習硬件知識和分享電子技術[2]。
家釀的首次聚會舉行於1975年3月,地點是戈登·弗倫奇家中的車庫[6]。這次聚會吸引了32位與會者,交流的主題是MITS公司推出的Altair 8800。在幾次聚會之後,家釀的聚會地點就開始被固定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7]。而在第一次聚會後,家釀就開始出版俱樂部通信刊,並免費發行。家釀的規模增長迅速,僅六個月後,其聚會的出席人數就達到接近於100人,在頂峰時期,家釀的每次聚會都能吸引超過400位與會者[1],最盛大的一次會議的與會者達到750人[2],但並非所有與會者都擁有計算機[8],大多數成員都只是業餘愛好者,但都有電子工程或程序設計背景。一些核心俱樂部成員也會在正式的定期聚會之外前往一間名為Oasis的酒吧進行非正式的交流聚會[9]。
家釀對所有人開放,其不設正式的會員制,也不對與會者收費。同時,家釀也從未有過任何正式的領導人,只設有一個會議司儀的位置,會議上也從未設有實際的成員等級,只是有部分成員擁有比其他成員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聚會通常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讓與會者講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演示某位成員的最新發明和讓與會者在會場內自由活動,相互交談[2]。而俱樂部通訊的內容則通常聚焦於愛好者們當前所關注的問題與在聚會上發生的事情。共享精神是家釀的核心精神,成員會將他們在編程與電子方面的訣竅和心得提供給所有人,一些由成員提供的有用的電路圖會被刊登於俱樂部通信刊。成員也會接收回答來自俱樂部外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會被印在俱樂部通訊刊中[8]。成員間還會相互分享電子零件、軟件和代碼。但共享軟件中盜版軟件的行為也遭到來自俱樂部外的譴責,微軟的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在1976年就俱樂部成員盜版了微軟為Altair 8800編寫的BASIC解釋器一事而向俱樂部發出一封《致愛好者的公開信》,信中抨擊了愛好者們認為軟件就應免費分享的觀念,成為一個知名事件[1][6]。
許多俱樂部的成員都在日後投身於矽谷的創業潮,至少有23家企業發源於家釀[10],這些從俱樂部出身的創業者包括有蘋果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史蒂夫·喬布斯、創辦了Cromemco公司的哈里·加蘭與哈羅傑·梅倫、創辦了Byte Shop的保羅·特雷爾[4]、和創辦了奧斯本電腦公司的亞當·奧斯本等人。除了這些創業者之外,也另有許多俱樂部成員在日後成為計算機行業內的知名人士,包括知名電話飛客約翰·德雷珀[11]、設計了程式語言WSFN的華人王理瑱、術語超文本與超媒體的創造者泰德·尼爾森[12]、以及主導了Fairchild Channel F的開發的傑里·勞森[13]等人。
圖集
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