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正珍孫(?—529年7月13日),宗正姓,籍貫不詳,作為北魏將帥有攻擊討伐的名聲,但是事跡不連貫,魏收撰寫《魏書》沒有給他編訂列傳[1]。
正光五年(524年)至孝昌二年(526年)間,汾州胡人反叛,西北道行台、汾州刺史、兼任尚書左丞裴良到達汾州,與刺史汝陰王元景和以及李德龍率領數千士兵,防守城池。賊寇集中兵力猛攻。孝昌二年五月乙丑(526年6月22日),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宗正珍孫出任都督,討伐汾州叛亂的胡人[2][3],與行台裴延俊、大都督章武王元融等人前往支援[4]。孝昌二年六月,南絳縣蜀族陳雙熾等人聚眾反叛,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人互相對峙。魏孝明帝詔令裴良從汾州刺史離職,出任慰勞使招降陳雙熾[4]。
孝昌三年(527年)十月,正平郡百姓薛鳳賢反叛,他的族人薛修義也在河東郡聚集黨羽,分別佔據鹽池,圍攻蒲坂,東西互相呼應響應蕭寶寅,魏孝明帝元詡詔令都督宗正珍孫前往討伐薛鳳賢和薛修義[5]。宗正珍孫的軍隊還沒到,薛修義就羞愧後悔了,於是派部下孫懷彥帶表章自我陳述,請求朝廷派一名大將前來招撫。魏孝明帝派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詔招撫,薛修義投降。薛鳳賢等人仍然聚眾據守在險要之處,長孫稚的討伐軍駐紮在弘農郡,宗正珍孫的討伐軍駐紮在靈橋,都未能前進[6][7]。之後宗正珍孫和兼尚書右丞、西北道行台李苗討伐平定了汾州、絳縣一帶反叛的蜀族賊人[8][9]。
爾朱榮討伐葛榮時,建義元年六月癸卯(528年7月19日),魏孝莊帝元子攸詔令太尉公、上黨王元天穆出任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率領都督宗正珍孫、奚毅、賀拔勝、爾朱陽都等人帶領京城的軍隊前往沁水討伐任褒,支援爾朱榮[10][11]。之後妖賊劉舉在濮陽起兵謀逆,建義元年八月甲辰(528年9月18日),魏孝莊帝詔令大都督宗正珍孫率領南廣州刺史、都督鄭先護在濮陽討伐劉舉,將他擊敗平定[12][13][14]。
之後宗正珍孫投靠了元顥,永安二年六月,元顥派車騎將軍、都督宗正珍孫和河內郡太守元襲守衛河內郡,魏孝莊帝和爾朱榮派兵進攻,上黨王元天穆也派兵和爾朱榮匯合,進攻未能攻克。當時夏季熾熱,北魏的將士疲勞,爾朱榮想要讓魏孝莊帝前往晉陽,等到秋天再進攻元顥。還沒決定時,爾朱榮召見劉靈助占卜,劉靈助說:「一定攻克。」次日六月壬寅(529年7月13日),北魏軍隊全力進攻,河內郡城被攻克,宗正珍孫和元襲被斬首,示眾三軍[15][16][17][18]。
北魏鎮遠將軍、行台左丞、華陰伯楊侃認為宗正珍孫只不過是軍陣中一介武夫,因偶然的機緣得以成為將領,他只能被人驅使,哪能指揮得了其他人。一旦接受元帥的重任,處理三軍事務,精神就亂了,怎能勝任圍擊敵人的任務[19][20]。
《魏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其平州刺史王買奴、南秦州刺史曹敬、南兗州刺史樊魯、益州刺史邴虬、玄州刺史邢豹及屈祖、嚴思達、呂叵、崔襲、柴慶宗、宗正珍孫、盧祖遷、高智方,俱為將帥,並有攻討之名,而事跡不存,無以編錄。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乙丑,以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宗正珍孫為都督,討汾州反胡。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乙丑,魏以安西將軍宗正珍孫為都督,討汾州反胡。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時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值別將李德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陰王景和及德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賊併力攻逼,詔遣行台裴延雋,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拒王師。融等與戰敗績,賊乘勝圍城。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胡令斬送宜都首。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德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德龍等乃止。景和薨,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都督高防來援,復敗於百里候。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聚,仍值寇亂。至是城民大飢,人相食。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飢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時南絳蜀陳雙熾等聚眾反,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詔良解州,為慰勞使。轉太中大夫、本郡中正。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正平民薛鳳賢反,宗人薛修義亦聚眾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寅。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後循義宗人鳳賢等作亂,圍鎮城。循義亦以天下紛擾,規自縱擅,遂與鳳賢聚眾為逆,自號黃鉞大將軍。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軍未至,循義慚悔,乃遣其帳下孫懷彥奉表自陳,乞一大將招慰。魏孝明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詔曉喻,循義降。鳳賢等猶據險屯結,長孫稚軍於弘農,珍孫軍靈橋,未能進。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後宗人鳳賢等作亂,圍鎮城,修義以天下紛擾,遂為逆,自號黃鉞大將軍。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軍未至,修義慚悔,遣表乞一大將招慰,乃降。
《魏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俄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還除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龍驤將軍。
《北史·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孝昌中,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癸卯,以高昌王世子光為平西將軍、瓜州刺史,襲爵泰臨縣開國伯、高昌王。太尉公、上黨王天穆為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率都督宗正珍孫、奚毅、賀拔勝、爾朱陽都等討任褒。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葛榮軍乏食,遣其僕射任褒將軍南掠至沁水。魏以元天穆為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帥宗正珍孫等討之。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甲辰,詔大都督宗正珍孫率南廣州刺史、都督鄭先護討劉舉於濮陽,破平之。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甲辰,詔大都督宗正珍孫討劉舉。平之。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甲辰,魏大都督宗正珍孫擊舉於濮陽,滅之。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壬寅,克河內,斬太守元襲、都督宗正珍孫。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顥都督宗正珍孫、河內太守元襲固守不降,榮攻而克之,斬珍孫、元襲以徇。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顥使都督宗正珍孫與河內太守元襲據河內;爾朱榮攻之,上黨王天穆引兵會之,壬寅,拔其城,斬珍孫及襲。
《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六月,帝圍河內,太守元桃湯、車騎將軍宗正珍孫等為顥守,攻之弗克。時暑炎赫,將士疲勞。太原王欲使帝幸晉陽,至秋更舉大義。未決,召劉助筮之。助曰:「必克。」於是至明盡力攻之,如其言。桃湯、珍孫並斬首,以殉三軍。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稚曰:「薛脩義已圍河東,薛鳳賢又保安邑,都督宗正珍孫停師虞坂,久不能進,雖有此計,猶用為疑。」侃曰:「珍孫本行陳一夫,因緣進達,可為人使,未可使人。一旦受元帥之任,處分三軍,精神亂矣,寧堪圍賊?河東治在蒲坂,西帶河湄,所部之民,多在東境。脩義驅率壯勇,西圍郡邑,父老妻弱,尚保舊村,若率眾一臨,方寸各亂,人人思歸,則郡圍自解。不戰而勝,昭然在目。」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稚曰:「子之計則善矣;然今薛修義圍河東,薛鳳賢據安邑,宗正珍孫守虞坂不得進,如何可往?」侃曰:「珍孫行陳一夫,因緣為將,可為人使,安能使人!河東治在蒲反,西逼河漘,封疆多在郡東。修義驅帥士民西圍郡城,其父母妻子皆留舊村,一旦聞官軍來至,皆有內顧之心,必望風自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