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汉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飛力,原名菲利普·阿爾登·孔恩(英語:Philip Alden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1]),中文名孔復禮(來自自論語:「克己復禮」),又名孔飛力(訪問中國大陸時,為了避免文革遺風「批孔」的不當聯想,在中國大陸採用直譯),美國漢學專家,生於英格蘭倫敦,是哈佛大學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2][3]
孔飛力1933年9月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 1950年,孔飛力畢業於美國華府的威爾遜高級中學,並考入哈佛大學,師從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克洪教授學習人類學。並受到社會學家諾曼·包拔、政治學家山繆·比爾的影響,使用社會學研究歷史。[4]
1954年,孔飛力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學習日語與日本史。1955年到1958年,孔飛力畢業後到美國服兵役,在此期間,他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美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與漢字。
1958年,孔飛力在喬治城大學攻讀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59年,孔飛力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和史華慈學習中國歷史,並且在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與遠東語言的博士學位。[4]
時間 | 地點 | 職務 |
---|---|---|
1954 | 哈佛大學 | 學士 |
1958—1962 | 福特基金外國研究 | 研究員 |
1959 | 喬治城大學 | 碩士 |
1964 | 哈佛大學 | 博士 |
1965—1966 | 富布賴特,日本京都大學 | 研究員、教授 |
1970—1971 | ACLS中國文明 | 研究員 |
1971—1974 | 芝加哥大學遠東研究中心 | 主任 |
1971—1976 | 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 | 委員 |
1975—1977 | 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明系 | 主任 |
1975—1978 | 美國歷史評論編輯委員會 | 委員 |
1977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 研究員 |
1978 | 哈佛大學歷史系 | 教授 |
1980—1986 |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 主任 |
1984 | 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 | 研究員 |
1986 | 香港大學與科技撥款委員會 | 委員 |
1986—1987 | 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 | 委員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