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飛力
美国汉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飛力,原名菲利普·阿爾登·孔恩(英語:Philip Alden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1]),中文名孔復禮(來自自論語:「克己復禮」),又名孔飛力(訪問中國大陸時,為了避免文革遺風「批孔」的不當聯想,在中國大陸採用直譯),美國漢學專家,生於英格蘭倫敦,是哈佛大學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2][3]
生平
孔飛力1933年9月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 1950年,孔飛力畢業於美國華府的威爾遜高級中學,並考入哈佛大學,師從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克洪教授學習人類學,並受到社會學家諾曼·包拔、政治學家山繆·比爾的影響,使用社會學研究歷史。[4]
1954年,孔飛力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學習日語與日本史。1955年到1958年,孔飛力畢業後到美國服兵役,在此期間,他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美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與漢字。
1958年,孔飛力在喬治城大學攻讀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59年,孔飛力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和史華慈學習中國歷史,並且在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與遠東語言的博士學位。[4]
評價
哈佛大學教授孔飛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魏斐德和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一般被稱為北美漢學三傑[5][6],屬於北美漢學譜系中繼第一代費正清和第二代列文森、史華慈、芮瑪麗之後的第三代。[6][7]史景遷以敘事和文筆見長,孔飛力以方法和視角見長,而魏斐德以選題和史料見長。
著作
-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1970)
-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1990)
-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2009)
-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2013)
履歷
時間 | 地點 | 職務 |
---|---|---|
1954 | 哈佛大學 | 學士 |
1958—1962 | 福特基金外國研究 | 研究員 |
1959 | 喬治城大學 | 碩士 |
1964 | 哈佛大學 | 博士 |
1965—1966 | 富布賴特,日本京都大學 | 研究員、教授 |
1970—1971 | ACLS中國文明 | 研究員 |
1971—1974 | 芝加哥大學遠東研究中心 | 主任 |
1971—1976 | 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 | 委員 |
1975—1977 | 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明系 | 主任 |
1975—1978 | 美國歷史評論編輯委員會 | 委員 |
1977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 研究員 |
1978 | 哈佛大學歷史系 | 教授 |
1980—1986 |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 主任 |
1984 | 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 | 研究員 |
1986 | 香港大學與科技撥款委員會 | 委員 |
1986—1987 | 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 | 委員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