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俗稱經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境內的功能區,為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

地理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78.36平方公里,區內戶籍人口18.6萬,常住人口27.6萬,2019年生產總值315.64億元人民幣,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309元人民幣和21480元人民幣。[1]

區內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雨水豐沛、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呈現海洋性氣候特點,春天冷、夏天涼、秋天暖、冬天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2]

區內屬緩坡丘陵區,山體多岩石裸露,土層覆蓋較薄,山間谷地開闊,平原多為山前小平原、沖洪積小平原和濱海小平原。[3]

歷史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3月1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王大海簽發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請示》報至山東省政府,建議將威海市劃為北方經濟特區。3月2到4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提出爭取把威海辦成經濟特區。7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王大海到北京向國務院匯報工作,詳細介紹威海發展優勢,請求給予威海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釣魚臺國賓館接見進京匯報工作的威海市委書記臧海強等人,李鵬對威海對外開放工作給予肯定,提出在威海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5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南海接見威海市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聽取威海經濟開放工作情況和設立開發區的構想。[4]

7月5日,威海市委召開1992年第8次書記辦公會議,決定設立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14日,威海市委批准設立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委員會,內部機構為正縣級。7月23日,江澤民到山東威海視察參觀工作,對威海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請求給予肯定。參觀後,江澤民責成國務院特區辦常務副主任胡光寶指導和協助威海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求山東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特區辦促進威海儘快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4]

10月2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設立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批覆》(國函〔1992〕162號),同意設立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1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關於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減按15%的稅率徵收的政策,但不得援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其他政策,北至長峰河,西至青島路,南至鳳林路,東至海埠路。[4]12月8日,威海市委第48次常委會議議定,經區四至範圍調整為:北以平度路為界,向南起步區。[5]

1993年1月18日,威海市政府下發《關於將蒿泊街道劃歸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通知》,將環翠區蒿泊街道成建制劃歸經區。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經區內設立威海出口加工區。10月25日,海關總署下發《關於同意山東威海出口加工區進行封閉圍網及卡口建設的批覆》,同意威海市在經區內建立威海出口加工區。同年6月30日,市政府同意撤銷蒿泊街道,在原蒿泊街道行政區域範圍設立皇冠街道、鳳林街道、西苑街道。2003年5月12日,市政府下發《關於將環翠區崮山鎮、泊於鎮劃歸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的通知》,決定將環翠區崮山鎮、泊於鎮成建制劃歸經區管理。[5]2012年9月18日,中共威海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13次常委會議決定:將橋頭鎮劃入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6]

行政區劃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皇冠街道鳳林街道西苑街道崮山鎮泊於鎮橋頭鎮[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