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樊」(韓語:대번/大樊 Daebeon */?)是朝鮮王朝史書《朝鮮王朝實錄》中對東寧的稱呼,記載於顯宗大王十一年(1670年)。
此外,顯宗在位時期正值延平嗣王鄭經主政,因此在實錄內文中,又稱當時在大員地區的鄭氏王朝為「大樊國」(대번국/大樊國 Daebeonguk)。這樣的記載僅出現於本次紀錄中,在此之前的丁未漂人事件(1667年)中,當時身為鄭氏官員的林寅觀等人,則清楚地表達出藩王鄭經據守「東寧」,與清朝對峙。[1]
也因為那次的漂漢人遭全數遣送清國遼東處死,顯宗與大臣定下了處理類似事件的規則,直接跳過地方兵使,秘密上呈備邊司由朝廷定奪;而這也是1670年,這批漂漢人最後能夠平安離開朝鮮,並前往日本長崎的主要原因。[2]
記載
濟州牧使盧錠秘密馳啓曰:「五月二十五日漂漢人沈三、郭十、蔡龍、楊仁等,剃頭者二十二人,不剃者四十三人,所着衣服,或華制、或胡制、或倭制,到旌義境敗船。自言本以大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人,淸人旣得南京之後,廣東等諸省,服屬於淸,故逃出海外香山島,興販資生。五月初一日,自香山發船,將向日本長崎,遇颶風漂到於此雲。問香島,今屬何省,答曰:『香澳乃廣東海外之大山,青黎國之隣界。』問何人主管,則答曰:『本南蠻地,蠻人甲必丹主之。其後浸弱,故明之遺民,多入居之,大樊國,遣遊擊柯貴主之。大樊者,隆武時,有鄭成功者,賜國姓,封鎭國大將軍,與淸兵戰,淸人累敗。未幾死,其子錦舍繼封仁德將軍,逃入大樊,有衆數十萬。其地在福建海外,方千餘里,永曆君,時在貴州故蜀地。俺等以行商諸國,故或剃頭、或不剃,而願往長崎。』臣裝船還送矣。」[3]
— 顯宗十一年7月11日, 朝鮮顯宗大王實錄 · 卷十八
說明:朝鮮漢字表記「大樊」與「大員」均指「臺灣」。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