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頭龍屬(學名:Sphaerotholus)是厚頭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世的美國西部和加拿大。迄今已有五個種被描述:模式種古氏圓頭龍(S. goodwini)發現於科特蘭組丹納辛段(Den-na-zin Member)可能還有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果園組(晚坎帕期)的化石森林段(Fossil Forest Member);布氏圓頭龍(S. buchholtzae)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卡特縣西部的地獄溪組(晚馬斯特里赫特期)及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法國人組;埃德蒙頓圓頭龍(S. edmontonensis)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馬蹄谷組;里氏圓頭龍(S. lyonsi)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恐龍公園組;三重冕圓頭龍(S. triregnum)則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加菲爾德縣的地獄溪組。
圓頭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 | |
布氏圓頭龍正模標本AMNH 0044 | |
科學分類 ![]()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厚頭龍科 Pachycephalosauridae |
亞科: | †厚頭龍亞科 Pachycephalosaurinae |
屬: | †圓頭龍屬 Sphaerotholus Williamson & Carr, 2002 |
模式種 | |
†古氏圓頭龍 Sphaerotholus goodwini Williamson & Carr, 2002
| |
其它物種 | |
|
發現歷史
圓頭龍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托馬斯·威廉森(Thomas E. Williamson)和托馬斯·卡爾於2002年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首次描述,論文標題為《北美西部一高度衍生厚頭龍類新屬》(A new genus of derived pachycephalosaurian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其中命名了兩個物種即古氏圓頭龍(Sphaerotholus goodwini)和布氏圓頭龍(S. buchholzi),並將曾經的埃德蒙頓傷齒龍歸入該屬。屬名Sphaerotholus組合自希臘語sphaira(意為「球」)及tholos(意為「圓頂」),指該屬典型的圓頂狀厚頭龍類顱骨。古氏圓頭龍正模標本NMMNH P-27403由一個不完整的顱骨組成,發現於新墨西哥聖胡安縣科特蘭組的丹納辛段。此外作者還將該地層法明頓段(Farmington Member)發現的標本NMMNH P-30068(由一個接近完整的齒骨、一個鱗骨碎片及另一塊顱骨碎片組成)歸入古氏圓頭龍近似種。布氏圓頭龍正模標本TMP 87.113.3則包含部分顱骨,由艾米莉·布克霍茲在蒙大拿州卡特縣西部的地獄溪組上段收集。[1]
威廉森與卡爾在論文中給出以下鑑定:「與所有其它厚頭龍科的差異為,頂鱗骨棒從尾側看時深度橫向減小,周圍環繞一排骨瘤、側腹位有一尖角狀突起。」其中將圓頭龍視為一種高度衍生的厚頭龍類。[1]
2023年,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命名了該屬的兩個新種:里氏圓頭龍(S. lyonsi)和三重冕圓頭龍(S. triregnum)。里氏圓頭龍正模標本TMP 2002.12.63於2002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省立恐龍公園東北部的紅鹿河北岸發現,收集於恐龍公園組上段,由接近完整的右鱗骨組成。三重冕圓頭龍正模標本ROM 53583則於2009年在蒙大拿州加菲爾德縣喬丹鎮西南約45公里(28哩)處、距冥河盜龍模式產地不足500米(1,600呎)的位置發現。此標本收集於地獄溪組上段,由保存完好的左鱗骨組成。[2]
從坎帕期的新墨西哥到馬斯特里赫特期末的蒙大拿州均生存着圓頭龍,表明該分類單元存在時間長(約700萬年)且分佈廣泛。[1]
物種
模式種的正模標本(NMMNH P-27403)由一件缺少面部及齶部的不完整顱骨組成。該物種鑑定如下:「從尾側看時,頂鱗骨棒深度橫向減小但程度弱於布氏圓頭龍,且頂骨收縮為鱗骨間一層薄片的圓頭龍。」種名表彰古生物學家馬克·古德溫(Mark Goodwin)對厚頭龍類恐龍的研究。[1]有研究提出新墨西哥劍角龍是該物種的幼體,因為從形態上區分新墨西哥劍角龍與古氏圓頭龍的頂骨架,在直立劍角龍的生長曆程中會逐漸消失。[3][4]
布朗和施萊基耶於1943年根據阿爾伯塔省馬蹄谷組發現的三個圓頂命名埃德蒙頓傷齒龍。[5]威廉森與卡爾認為該物種無效,[1]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則於2010年將其更名為埃德蒙頓圓頭龍,並指出其與古氏種的區別為圓頂背面有一對小角、與布氏種的區別為頂骨細長。[6]埃德蒙頓圓頭龍曾被當作劍角龍的一個種,後者長2米(6.6呎)、重40公斤(88磅),體型與之近似。[7]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1/Sphaerotholus.jpg/640px-Sphaerotholus.jpg)
布氏圓頭龍正模標本(TMP 87.113.3)由地獄溪組發現的一件不完整顱骨組成。該物種被鑑定為頂骨與鱗骨廣泛接觸且寬度足以承放頂鱗骨瘤、頂鱗骨棒尾側邊緣較淺、側面尖角形骨瘤尺寸縮減且位於頂鱗骨棒腹緣之上、頂鱗架側緣的骨瘤在鱗骨上尺寸縮減並在眶後骨上合併為一道嵴。種名表彰艾米莉·布克霍茲(Emily A. Buchholtz)對厚頭龍類的廣泛研究。[1]
沙立文(2003年)認為布氏種是埃德蒙頓傾頭龍(或埃德蒙頓圓頭龍)的次異名。[8]然而,馬龍等人(2015年)在對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法國人組布氏圓頭龍新標本的描述中指出,根據對形態特徵及形態測量值的比較,二者應為不同物種。[9]此外,一項對布氏種的重新描述使用幾何形態測量來區分二者。[10]
里氏圓頭龍生存於大約7600萬年前的加拿大恐龍公園組,由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於2023年根據一具發育未全的標本所描述。其特徵為顱骨背面有兩排小骨瘤,與古氏種、埃德蒙頓種及布氏種的單排骨瘤相反。[2]種名表彰化石發現者蘭迪·里昂斯(Randy Lyons)。[2]
三重冕圓頭龍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地獄溪組中段,由伍德拉夫、肖特和埃文斯於2023年根據一具亞成體標本所描述。[2]其特徵為顱骨背面有三排小骨瘤,與布氏種及埃德蒙頓種的單排大型骨瘤相反。[2]種名指其生有三排「王冠」似的骨瘤的圓頂形顱骨類似三重冕。[2]
分類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b/Hell_Creek_pachycephalosaurs.jpg/640px-Hell_Creek_pachycephalosaurs.jpg)
伍德拉夫、肖特與埃文斯在2023年對里氏圓頭龍及三重冕圓頭龍描述中,分析了圓頭龍屬在厚頭龍亞目內的地位。作者將該屬所有物種恢復為衍生厚頭龍亞科的一個單系群,並充當厚頭龍族的姐妹群。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2]
厚頭龍亞目 Pachycephalosauria |
| ||||||||||||||||||||||||||||||||||||||||||||||||||||||||||||||||||||||||||||||||||||||||||||||||||||||||||||
參見
- 厚頭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