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佛教菩萨道四摄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攝法(梵語:catvāri saṃgraha-vastūni; 巴利語:cattni saṃgaha-vatthūni),為菩薩所修行的道。[1]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為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具足了三昧陀羅尼。菩薩外行四攝法,以內則以四無量心為根本,希望在迷的眾生一同了悟真諦,同就成佛。所以利用四種攝受方便之門令眾生產生一種好感和依附之心,當獲得眾生的信任,便可更容易使其親近佛法。其中《華嚴經》亦有提到:「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而《維摩經》則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兩者均說明四攝法的重要性,眾生平日亦應多修行四攝法。
布施攝(梵語:dāna-saṃgraha),分作三種分別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三種布施以法布施為首,最快見效,效果最明顯。我們應該隨時隨地的布施,幫助眾生。佛陀說以無畏布施最為高尚,代表已經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愛語攝(梵語:priya-vādita-saṃgraha)可以理解為善軟之語,而不是多語。更不應是阿諛奉承、媚惑人心之語,須知口亦能作業。對人我們可說歡悅讚嘆之話,看見別人傷心時則說安慰之話。讓別人信賴,廣傳善法善行。別人失意時,給他一個柔軟語、愛語、鼓勵的話。
菩薩會隨身口意三途而善行,這裏所說的利行攝(梵語:artha-caryā-saṃgraha)是超越了一般人世間的標準 (路徑窄處,讓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留三分與人嘗)。捨棄自利而行他,以別人所遇的當作自己所受的,以人飢為己飢、以人溺為己溺。不論是對你有恩的、或是對你有怨的、喜歡你、討厭你、對你好、對你不好的人都一樣的平等的幫助,但必須把智慧與慈悲結合。
普度眾生,不僅要修布施、愛語、利行三種方便法門,更進一步須和光同塵,與其同行,隨其所樂,行同事攝。正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大慈悲、大願心與大智慧,與眾生同行所好之事,以此方便因緣循循善誘,令其同霑法益,趣入道果,這叫同事攝(梵語:samānārthat-saṃgraha)。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